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正确识别抑郁症的生物学症状与非典型症状
肺癌的中医诊治
急性痛经,按揉女福穴可缓解
结核病防治论坛之二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学部主任丁樱:辨证分型治疗儿童流感
1
11 1 2018年3月27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正确识别抑郁症的生物学症状与非典型症状
 

南乐县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病学主任医师 王俊成

    我们总以为抑郁症离我们很远,其实或许是我们本人,或许是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同学曾经或正在饱受抑郁症的折磨。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目前,全世界有3.5亿人罹患抑郁症。抑郁症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之一。然而,WHO多中心合作研究显示,内科医生对抑郁症的识别率平均为55.6%,有近80%的患者未接受规范合理的治疗。
    典型的抑郁症具有“三低”症状,即情绪低落、思维迟钝和动作减少,易被识别。但是,多数抑郁症患者是以生物学症状、非典型症状为主诉就诊的,还有不少患者是微笑型抑郁,易被医生及家属忽视而造成误诊。
    因此,正确识别抑郁症的这些症状,使其规范合理治疗,才能避免酿成患者自杀的悲剧。

一、抑郁症的生物学症状

睡眠紊乱
    睡眠紊乱是抑郁症患者最常出现的生物学症状之一,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而早醒最为常见,且具有特征性的意义。
    有些患者会有睡眠感的缺失,即同宿的人认为他睡得很好,但患者本人认为自己一点儿也没有睡着,这也被称为主观性失眠。这些患者可能会被别人认为无病呻吟,因而得不到同情,而加上服用催眠药又常无效,最后可能会因绝望而自杀。
食欲紊乱
    患者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和体重减轻。食欲减退的发生率约为70%,轻者表现为食不甘味,但进食量不一定出现明显减少。
    此时,患者体重改变在一段时间内可能不明显,重者会完全丧失进食的欲望,体重明显下降,甚至产生营养不良。这可能与胃肠蠕动受抑制有关。因此,便秘也是抑郁症患者常见的症状。
性欲减退
    抑郁症患者普遍有性欲减退的症状,可以是性欲的减退乃至完全丧失。这是与情绪低落一致的。有些患者勉强维持有性行为,但无法从中体验到乐趣。
    性欲减退可以引起夫妻感情问题,而这一问题又会加重抑郁症的症状。女性患者在抑郁症发作期可能还会出现闭经。在闭经的患者中,有时月经的恢复常预示着抑郁症即将好转。
精力丧失
    精力丧失主要表现为无精打采,疲乏无力,懒惰,不愿见人。有时,精力丧失症状与精神迟滞相伴随。
非特异性躯体症状
    抑郁症患者的非特异性躯体症状很常见,大多会以不同躯体不适为主诉出现在综合医院的临床各科。比如,就诊神经科患者常主诉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疲倦、无力、出汗、感觉异常、震颤等;就诊心血管科患者常表现为胸闷、心慌、胸痛、血压升高、心律失常或急性发作性心悸、胸闷、呼吸困难,常被误诊为冠心病;就诊消化科患者常表现为上腹疼痛、饱胀、恶心、泛酸、消化不良、腹泻等。
    患者大多关注其躯体症状所致的痛苦及其不良后果,一般并不会主动告诉医生其情绪体验。抑郁情绪反而被这些躯体症状所掩盖,有人称之为“隐匿性抑郁症”。这类病人以躯体症状为主诉,一般长期在综合医院各科就诊,大量消耗医疗资源,但使用抗抑郁剂治疗效果显著。

二、抑郁症的非典型症状

    非典型症状可表现为反向植物神经症状,包括焦虑、恐怖、嗜睡(白天也昏昏欲睡)、食欲亢进导致体重增加等。
    有的人会表现为工作狂、受一点儿小刺激就摔东西、狂赌、冲动行为(如开快车)。这些症状从表面上看不是抑郁症的表现,会使自己、家人或医生受到蒙蔽。许多家庭暴力问题也与抑郁症有关。

三、微笑型抑郁

    人们很难把“抑郁”和“微笑”联系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患上了微笑型抑郁。
    有些患者在单位时,脸上常常挂着招牌式的微笑,一回到家里就长吁短叹、闷闷不乐。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个人前途的需要”。精神医学上将这种抑郁称为微笑型抑郁。
    微笑型抑郁常见于那些学历较高、有相当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高级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员。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自杀企图的重症抑郁患者为了实现其自杀的目的,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痛苦体验而强颜欢笑,以此逃避医务人员、亲友的注意。
    重度抑郁症患者情绪突然“好转”、心情“豁然开朗”可能是危险的征兆,家人应高度防范其自杀。

    人们很难把“抑郁”和“微笑”联系在一起,但在生活中,的确有不少人患上了微笑型抑郁。
    有些患者在单位时,脸上常常挂着招牌式的微笑,一回到家里就长吁短叹、闷闷不乐。患者尽管内心深处感到极度痛苦、压抑悲哀,外在表现却若无其事,面带“微笑”。这种“微笑”不是内心深处的真实感受,而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面子的需要”“礼节的需要”“尊严和责任的需要”“个人前途的需要”。精神医学上将这种抑郁称为微笑型抑郁。
    微笑型抑郁常见于那些学历较高、有相当身份地位的人,特别是高级管理和行政工作人员。
    还有一种情况是有自杀企图的重症抑郁患者为了实现其自杀的目的,有意识地掩盖自己的痛苦体验而强颜欢笑,以此逃避医务人员、亲友的注意。
    重度抑郁症患者情绪突然“好转”、心情“豁然开朗”可能是危险的征兆,家人应高度防范其自杀。

    当一个人遭受到严重的丧失性的经历,例如亲人死亡,会出现一个痛苦的心理过程,也就是悲痛反应。悲痛强度依存于失去的事情的价值。
    悲痛反应的主要表现是空虚和失去的感受,而抑郁症是持续的抑郁心境和无力预见幸福或快乐。悲痛反应中的不快乐可能随着天数的增加而减弱,并且呈波浪式出现,是所谓一阵阵的悲痛;抑郁症的抑郁情绪是持久的。悲痛反应的痛苦可能伴随着正面情绪或幽默,而抑郁症则以广泛的不快乐和不幸为特点。在悲痛反应中,人们通常保留了自尊;而在抑郁症中,患者常常会感觉自己不配活着或自我憎恨。
    一般人的悲痛反应有一定时限性,通常是短期的,可通过自我调适,充分发挥自我心理防卫功能,恢复心理平稳。
    但是,如果悲痛反应的过程被扰乱了、迁延下去(超过数月甚至数年的情况并不少见),并且影响到工作学习和生活,使当事者无法适应社会,会影响其社会功能的发挥,甚至使其产生严重的消极、自杀言行。此时,则称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作者系濮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