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大雪封路+“熊猫血”+主动脉夹层 他们突破三道险关救人于危难之中 |
|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邢永田
主动脉夹层的发病率大约为十万分之三,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的比例大约为千分之一,“熊猫血”患者患主动脉夹层还恰好发生在大雪封路的日子里,这种巧合发生的概率就更低了!可无巧不成书,登封市50岁的刘先生就遇到了这种罕见的情况:他是熊猫血,在中原大地普降一场瑞雪后,患上了致命的主动脉夹层,急需从基层转诊到省级医院救命。 大雪过后,高速限行,患者无法得到快速转运。在紧急情况下,河南省人民医院航空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启动航空救援,把患者从登封转运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120公里的路程,用时32分钟!飞机落地后,专家们紧急手术,挽救了患者的生命。 航空救援,搭起空中生命线 1月7日16时18分,伴随着一阵由远而近的轰鸣声,一架橙红色的直升机由远及近,划破浓雾重云,盘旋着飞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的上空。 在工作人员指挥下,直升机平稳降落在医院门诊楼前广场上。早已等候在那里的医务人员推着急救转运车,立即把患者转运到心外重症监护室,进行紧急救治。 一场大雪,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不便,更对这次空中救援带来了重重困难。 当天中午,河南省人民医院航空医疗紧急救援中心接到求救电话——登封市人民医院有一位主动脉夹层患者,需要紧急转运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紧急进行手术。 时间就是生命,呼救就是命令!河南省人民医院航空医疗紧急救援中心工作人员立即联系上街飞行基地,说明情况,请求救援。上街飞行基地立即申报计划并且备案,同时航空医生分析患者病情,评估是否适合航空转运;经过“三评估、两确定”后,决定立刻执行航空转运任务;与此同时,协调登封市人民医院,安排地面安全保障工作。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大血管外科主任翟水亭、副主任张志东,以及心外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孟树萍等医务人员严阵以待,做好接机急救准备。 可是空中飞行却遇到了困难。大雪过后,天上浓云密布,能见度仅为2公里,处在能飞和不能飞的临界点上。再加上天气寒冷,雪后湿度大,直升机在飞行过程中,容易出现螺旋桨结冰,给飞行带来很大困难。如此复杂的气象条件,一般飞行员很难胜任此次飞行任务。 怎么办?一边是较为复杂的气象条件,一边是需要紧急救治的患者。听到这种情况后,61岁的飞行教官孙先生立即决定,放弃周末休息时间,担任此次飞行任务的机长。孙教官是空军飞行员转业的飞行教官,有43年驾龄,仅直升机累计飞行时长就达到3600小时。由他执行飞行任务,给飞行安全带来了保障。15时46分,从登封市人民医院接到患者后,直升机直奔郑州。 120公里的路程,用时仅32分钟,安全平稳地降落在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紧急申请,化解血液危机 到达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后,患者立即被送入心外重症监护室,翟水亭、张志东和孟树萍等专家立即会诊,研判病情,制定手术方案。检查结果显示,患者从升主动脉一直到髂动脉都出现了夹层,破裂风险非常大。一旦破裂,患者在几分钟内就会丧失生命,必须立即手术。 但是拿到刘先生的病历资料,几位专家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原来患者是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极为罕见,汉族人出现的比例仅为千分之一。由于是稀有血型,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才可能有储备。患者需要就是指令,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输血科副主任梁玉得知情况后,赶紧提出申请,并亲自到河南省红十字血液中心血库取血。21时31分,800毫升救命的“熊猫血”红细胞被护送到手术室。 突出重围,患者化险为夷 对刘先生来说,时间一秒一秒过去了,死亡的风险正在飙升。制定好手术方案后,张志东等专家连夜为患者实施手术。 一般情况下,主动脉夹层患者都是血压升高,刘先生却偏偏出现血压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情况。麻醉科副主任邱林为患者实施麻醉,并且确保其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等指标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张志东带领团队迅速开胸,发现患者心包腔内有大量积血,医务人员小心翼翼地抽出里面的血液,给心包腔缓慢减压。体外循环团队姚东风、黄佳鑫等为患者建立体外循环。切开升主动脉,专家们发现升主动脉远端2厘米处,出现破口,而且已经累及右冠窦。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假腔血栓压迫,已经导致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出现严重狭窄。张志东团队清除血栓、灌注心肌保护液后,问题才得到解决。离奇的是,患者的主动脉瓣竟然是二瓣,正常人应该是三瓣,专家们又对其进行了修复。 1月7日22时26分,手术开始,一直到1月8日6时32分,持续了8个多小时。专家们实施了“主动脉窦部成形+主动脉瓣成形+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硬象鼻支架植入术+临时起搏器植入”等6个手术,终于把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虽说手术难度非常大,但在专家们的精准操作下,过程很顺利。手术不但为患者解决了主动脉夹层问题,而且为患者保住了自体主动脉瓣,使患者避免了终生口服抗凝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