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我省首次为“镜面人”实施双肺移植手术 |
|
本报讯 (记者冯金灿)近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一名“镜面人”患者成功实施了双肺移植手术,实现了我省在该项手术领域零的突破。目前,患者身体状况良好。 今年30多岁的张先生来自四川省南充市,从小体弱多病,8岁起就反复出现胸闷、咳嗽,随后症状逐渐加重,特别是活动量过大之后,会出现明显的胸闷气促,并反复感染伴有咯血症状。“那个时候,每天只能带着无创呼吸机勉强维持呼吸,感觉都快活不下去了。”张先生说。 2017年10月,张先生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该院胸外科主任魏立对患者进行全面会诊及检查后,惊讶地发现张先生是一个“镜面人”。“镜面人”即心、肝、脾等身体内脏器官的位置与正常人相反。有医学专家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人体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父母体内基因的一个位点同时出现了突变,其发生概率大约为百万分之一。 “一般情况下,一部分‘镜面人’是能够健康生存的。但该患者还合并支气管扩张,被诊断为Kartagener综合征(由支气管扩张、慢性鼻窦炎或鼻息肉、内脏反位三联征组成)。这类疾病患者的纤毛结构异常,导致纤毛运动障碍,无法把分泌物往外推,进而引起黏膜的黏液清除功能异常,从而引起呼吸道反复感染,导致终末期肺病。肺移植是唯一的救治途径。”魏立解释说,“据了解,这类疾病非常罕见,目前国内外只报道了10余例肺移植治疗Kartagener综合征病例,其中国内仅报道2例。” 与此同时,魏立进一步了解得知,张先生已去世的姐姐也是一个“镜面人”,生前与他有着同样的疾病症状。“由于患者全内脏反位,肺门解剖结构异常,还伴有数十年的反复感染,胸腔里有严重的粘连,加上肺源紧缺,这些都给肺移植手术带来了很大的难度。”魏立说。 为了做好全方位的准备,魏立和他的团队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与麻醉科、手术室、体外循环、重症监护室等科室专家反复讨论,精心为患者制定了手术预案及术后康复方案。终于,经过两个多月的漫长等待,张先生等到了匹配的肺源。近日,历经9小时,魏立率领的专家团队成功为张先生顺利进行了双侧肺移植手术,患者平稳转入监护病房。他也成为我省首例、全球第15例Kartagener综合征双肺移植的患者。 据介绍,从全国来看,做肺移植手术的患者并不多,且仅有极少数医院能够开展此手术。在魏立看来,肺移植手术之所以偏少,主要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相对于常见的肝、肾移植手术,肺移植手术复杂、感染风险高、围手术期治疗及护理难度大,加上术后患者排斥反应强,并发症多,导致手术成功率较低。其次,肺源的极其稀缺,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肺移植手术临床开展的难度。“毫不夸张,每一例肺移植手术都可以看成是医护人员与患者共同迈过‘珠峰’的考验。”专家们对此深有感触。 魏立建议,在当前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下,人们要注重呼吸系统的自我防护。此外,一些从事装修、建材、煤矿等特殊行业的人群,在工作中务必要做好防护措施。重视职业人群的健康体检,别让外界污染成为威胁他们健康的“隐形杀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