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为医学研究贡献最后的力量 83岁退休医务人员捐献遗体
济源推进健康扶贫工作
南阳市加强对医疗纠纷的预防和处置
洛阳市第三届名医名护选拔工作启动
图片新闻
信阳市平桥区二十五家单位构建医疗服务共同体
郑州市一院开展首例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
开封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为市民安全出行支招
郑州新华医院节日送温暖
1
11 1 2018年1月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为医学研究贡献最后的力量 83岁退休医务人员捐献遗体
 

为医学研究贡献最后的力量
83岁退休医务人员捐献遗体
本报记者 冯金灿  通讯员 梁雅琼  文/图

2017年12月26日,王柏枝老人去世,她的儿子作为遗体捐献执行人在遗体捐献志愿书上签字。

 

  当生命走向终点,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但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位退休老人,面对世俗羁绊,她仍义无反顾,志愿通过捐献遗体这种方式,将自己有限的生命延续,播撒人间大爱……
    2017年12月26日,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的王柏枝老人拉着老伴儿的手,喃喃自语着,似乎有心事放不下。王柏枝的老伴儿郑重地说:“放心吧,我们的约定我都记着呢!一定帮你实现……”
    听到这些话,王柏枝老人溘然长逝……
    是什么事让这位83岁的医务人员一直念念不忘呢?这一切还得从11年前说起。
    “2006年,我的母亲因为听神经瘤做了手术。幸运的是,母亲逐渐康复了。后来,我的父母了解到,听神经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目前还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就想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以造福更多的患者。”王柏枝的儿子张先生说。
    王柏枝了解遗体捐献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后,就和老伴儿几经打听,花了3天时间找到遗体捐献机构,瞒着所有亲友共同签了捐献遗体志愿书。因为害怕子女不同意,这么多年来,老两口对3个子女一直保守秘密。
    2017年11月,疾病卷土重来。因为病情加重,83岁的王柏枝老人住进了河南省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看着病床上一直昏迷不醒的王柏枝,老伴儿才告诉3个子女这个保密。
    “父亲是老革命,奉献精神早已镌刻心扉,他把为祖国奉献当成一辈子的使命”,张先生说,“而母亲作为一名退休医务人员,她深深明白,尽管医学在不断进步,可依然有许多疾病尚未攻克,所以她想通过捐献遗体,继续为医学事业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经过父亲的劝说和对生命的思考,我逐渐想通了。人活着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记忆和灵魂,真正的孝应该是内化于心,实化于行。”张先生说,“母亲一直饱受听神经瘤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折磨。这些疾病也是医学上的多发病,我们希望未来的医学研究能攻克这些难题,使更多的人免受病痛的折磨”。
    老两口用一辈子的执着与奉献精神改变了3个子女的想法。2017年11月25日,张老先生在儿子的陪伴下,前往河南省红十字会,为老伴儿王柏枝更新办理了遗体捐献手续。
    2017年12月26日,王柏枝老人平静地走完了自己的人生里程。按照她生前的遗愿,家人与省红十字会联系,了却了老人的心愿。同时,张先生表示,等父亲百年之后,他也会按照父亲的愿望为父亲捐献遗体。
    “这几天,通过父亲的解释和母亲的影响,我对遗体捐献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两天在为母亲办理遗体捐献相关事宜的同时,我也签了遗体捐献协议书,志愿将自己的遗体无偿地捐献给祖国医学科学事业……”张先生说。
    2017年12月28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告别大厅,享年83岁的王柏枝老人安详地躺在棺椁内,接受医务人员代表的鞠躬致敬。简短的告别仪式后,她的遗体被送往郑州大学医学院,用于医学研究。

相关新闻

捐献遗体 多重困境待解

  目前,有关遗体捐献的现实,并不令人乐观。在捐赠数量方面,2016年年初,河南省红十字会公布了一组数据:目前,我国公民器官捐献率为0.6/100万人,捐献率仅为西方国家的1‰,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教学缺口方面,以郑州大学为例,学校每年需要80~100具遗体,但目前每年仅能接到30具,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科研需要。
    媒体相关报道也处于缺位状态。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的李铭老师从教多年,很了解“大体老师”(医学教学中对遗体的尊敬)的缺口情况,也很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她说:“令人遗憾的是,媒体对器官捐献的关注,要远多于遗体捐献。这也导致公众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遗体捐献这种事。”
    遗体捐献阻力重重。有专业人士直言,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遗体捐献法,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遗体捐献相应的遗嘱、登记协议书等,也缺乏法律角度的规范,致使捐献者本人在百年之后,只要家属稍微反对,捐献协议书便可能成为一纸空文;同时也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家属对捐献者遗体的去向、具体用途及使用情况的知情权。
    传统伦理对观念的束缚也非常大。一方面,虽然遗体捐献者拿定主意确定要捐,但有些家属也会极力反对;另一方面,死者已矣,真正能感受到舆论压力的是家属,此时拥有决定权的家属在舆论的压力下有时也选择放弃捐献。
    “到最后一步,放弃捐献的情况确实不少,有的是本人思想有了变化,有的是家人不同意。”郑州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宣传员卜国伟说,他是从2012年开始接触这份工作的。初步估计,5年多来,这类情况在捐献中占1/10左右。
    对于家属最关注的遗体使用流程问题,据郑州大学青春红十字协会工作人员王剑南介绍,遗体捐献者过世后,其身体会被进行防腐处理,固定一年左右,然后使用两三年。使用结束后,遗体会被缝合火化处理。如果家属要求保留骨灰,遗体火化后,会通知家属;没有这方面要求的话,就进行统一掩埋。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价值大的遗体会长期保留。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