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开创心脏瓣膜病诊疗新时代 ——访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义强 本报记者 丁 玲
高龄患者患有心脏瓣膜病,不想或者不宜在心脏上动刀子,只能在家等待吗?答案是否定的。在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脏瓣膜病患者不开刀也能换心脏瓣膜了。 81岁的杨老先生因主动脉瓣重度关闭不全,反复发作心功能不全,到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就诊。经过心脏外科专家评估,杨老先生因高龄且病情复杂,不适合通过心脏外科手术方式治疗。 这类患者如果不做手术,2年的死亡率非常高。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院长袁义强博士组织多学科专家团队综合评估,确定杨老先生符合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的适应证,择日进行TAVI。目前,杨老先生已康复出院。 近日,本报记者与袁义强博士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为此次访谈主要内容。 记者:近期,郑州市心血管病医院完成了多例TAVI创新技术,请您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TAVI? 袁义强:TAVI即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通过股动脉或者经心尖送入介入导管,将人工心脏瓣膜输送至主动脉瓣区打开,从而完成人工瓣膜植入,恢复瓣膜功能。 TAVI是介入心脏病学一个新的突破,能够大大降低由手术引发的出血、感染、脑中风等并发症风险。 记者:有研究者认为,TAVI可作为主动脉瓣膜病治疗的“金标准”。您认为TAVI技术的优势有哪些? 袁义强:TAVI是一种介入疗法,不需要开刀,不需要心脏停跳,不需要体外循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风险小等特点。 多年来,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一直是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关闭不全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对于30%~60%的瓣膜病患者来说,因高龄、心肺功能差,不能耐受传统瓣膜置换手术;同时,因外科手术创伤大,需要体外循环,手术风险极高,无法得到有效治疗。TAVI技术的出现为这类患者带来了福音。 记者:袁院长,TAVI为外科治疗无望的患者提供了机会。您认为TAVI的成功实施需要哪些保证? 袁义强:由于瓣膜释放后不可再调整位置,成败在于一瞬间。TAVI对操作团队要求很高,需要心内科、心外科、麻醉科、重症监护室、超声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精准密切配合,制定严密的诊治方案。 具体来说,需要分工明确、密切配合的专业团队;需要术前严格按照适应证筛选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严格的技术培训及规范化操作。 目前,我们医院的TAVI团队已经成熟。今年9月,我们成功开展了河南省首例经皮主动脉瓣植入术。 记者:TAVI的入路方式有几种? 袁义强:TAVI支架输送途径主要包括经股动脉逆行和经心尖切口顺行植入。如果股动脉血管条件可以,就经股动脉输送;如果股动脉血管条件不允许,可以选择经心尖输送。 记者:TAVI适合哪些患者? 袁义强:TAVI主要适合高龄、心肺功能不全等不宜外科手术的瓣膜病患者。主动脉瓣膜病是一种退行性疾病,年龄越大越容易出现主动脉瓣狭窄和关闭不全。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变尤其是主动脉瓣狭窄越来越常见,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对于这些患者,TAVI的疗效优于内科药物治疗,可以延长生命,改善生活质量。 记者:作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创新方式之一,TAVI的风险程度如何? 袁义强:手术风险大小与患者的病情轻重有关。TAVI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手术,不用开胸,创伤小、恢复快,被称之为“不需要开胸的换瓣手术”。手术时间为1小时左右,术后2天患者可以下床,三五天可以正常活动。 记者:TAVI的经过及手术麻醉方式是什么? 袁义强:患者病情不同,麻醉方式也不尽相同。TAVI可在局麻或者全麻状态下进行,结合术前超声、CT以及术中食道超声所测量的瓣环直径,确定植入瓣膜型号;同时,另一组手术医师将生物瓣膜预装到输送鞘上,送入拟释放瓣膜的主动脉瓣环处,造影明确位置合适,顺利地将瓣膜放进主动脉瓣环合适位置。 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技术创新?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袁义强:医院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一家三级甲等心血管病医院,我们医院要向“小而优”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大专科、精综合”。我们医院要瞄准国内国际前沿技术,积极引入临床;要创品牌,打造河南乃至中部六省的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为更多的心血管病患者谋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