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内住院“零花费” 慢性病门诊“全报销” 家庭医生“一对一” 郏县贫困患者不再为看病花钱犯愁了 本报记者 杨冬冬 通讯员 于万兵 付 睿
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刘亮(化名)因脑梗死在郏县中医院住院13天,医疗总费用9639.5元,经过“一站式”结算后,基本医疗保险报销7366元,中原农业保险补助1673.55元,民政救助500元,个人只需要付99.95元。近日,刘亮出院时,看着出院单,不敢相信接近1万元的医疗费用最后只需要自付不到100元。 直到护士详细地为刘亮讲解了各项报销比例后,刘亮才恍然大悟,直夸党和政府的健康扶贫政策! 郏县现有贫困村60个、贫困户4592户、贫困人口10701人,其中因病致贫的贫困户3001户、4058人,分别占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65.34%、37.92%。 据郏县卫生计生委主任张广杰介绍,针对全县10701名贫困人员,县财政安排年度健康扶贫专项资金500多万元,在省、市建立的五重医疗保障防线基础上,增设了第六重兜底防线:对全县1070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员因病在县域内县、乡两级公立医疗机构住院的,经基本医保、大病医疗保险、困难群众补充医疗保险、贫困人口补充医疗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等五重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剩余合规费用减去医院相应救助和政策减免后全部报销,真正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县内住院实现“零花费”。 郏县财政健康扶贫专项资金除了用于保障贫困患者县内住院“零花费”外,特别增设门诊慢性病扶贫基金池,将贫困慢性病患者门诊报销比例由65%提高至100%,切实解决了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如何使贫困人口患病时看得好病?郏县按照“集中筛查、分类救治、跟踪服务”的原则,实行“一对一”结对健康扶贫。一是锁定扶贫对象。按照建档立卡贫困患者救助全覆盖、应治尽治的目标,组织县、乡、村医务人员,先后完成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患病基础信息采集、集中摸排体检工作,在采集信息的同时,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患者病情调查,并建立健康扶贫动态管理档案。截至目前,全县共筛查出2889户、3689名患病人员。二是实施疾病分类救治。郏县组织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专家对筛查出的患病贫困人员进行综合评定分级,分别由县、乡、村医务人员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建立贫困患者医疗救助管理台账,确保结对帮扶全覆盖。根据病种、病情,征求帮扶对象的意见后,由帮扶医生为每名帮扶对象制订一套个性化医疗救治方案,确保帮扶对象医疗救治全覆盖。对能够一次性治愈的,帮助联系救治医院集中力量进行治疗;对需要长期治疗和健康管理的慢性病、重病患者,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负责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指导;对需要维持治疗的,进行长期治疗;对需要健康管理的,由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配合实施,确保公共卫生服务和健康指导全覆盖。三是实施全程跟踪帮扶,确保帮扶对象住院期间走访一次以上,康复治疗期间每月上门巡诊一次以上,并提供用药指导和健康管理服务。 如何保障贫困人口平时少生病?郏县大力实施公共卫生服务全覆盖。一是体检筛查全覆盖。郏县组建6支县级医疗救助专家组,组织乡、村医务人员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逐户逐人进行信息采集、常规体检和疾病筛查,全部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并实行动态管理。二是志愿服务全覆盖。郏县组建20支健康扶贫志愿服务队,定期深入全县所有贫困村和贫困家庭巡回开展送医上门、健康检查、健康知识应急救护知识普及、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活困难群众帮扶等活动,引导贫困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今年,全县共开展健康义诊366场次,义诊19953人次,免费发放药品8500元,免费体检17000人次。三是爱心药箱发放全覆盖。郏县筹措资金60多万元,免费为全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爱心药箱,配备配齐体温计、消毒剂等家庭常用医疗用品,目前已全部发放到位。四是健康行动全覆盖。郏县筹措资金3000万元,组织实施贫困村道路硬化、绿化、亮化、净化和农村文化等“五项工程”,改变村容村貌;以实施“六改一增”为主要内容,整治户容户貌;大力推进贫困村健身场地、健身器材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全覆盖,帮助群众树立健康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 县财政在足额配备126.38万元免费“两筛”项目资金、确保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上,在前期考察、论证和测算的前提下,今年10月又安排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免费筛查项目,并列入年度全县民生实事之一,着力从源头上遏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自脱贫攻坚以来,郏县紧紧围绕让贫困人口有病看得起、有病看得好、平时少生病这一总体目标,打出“三位一体”组合拳,真正使健康扶贫工作落地见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