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要区别对待患者的“高血压病” |
|
医生常常告知患者“高血压病必须终生服药”,而许多患者正因为觉得“一旦开始吃药,就得吃一辈子”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那么,高血压病是否需要终生服药呢? 答案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需要辨证看待。 高血压病的诊断也要“打假” 我们熟知教科书上高血压病的诊断标准:在海平面,处于静息状态下,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14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和(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 血压高=高血压病? 笔者提供1个真实的门诊病例:患者,女,58岁,1年前开始出现反复头晕、乏力,无其他不适,到当地诊所多次查血压均>150/90毫米汞柱,被诊断为高血压病,予以降压药物治疗,但血压控制不佳,症状反复发作,遂至笔者所在医院就诊。患者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无其他特殊病史,无高血压病家族史。专科查体:心音有力,心律齐,心率72次/分,未闻及明显杂音,无额外心音,无其他阳性体征。 该患者真的患有高血压病吗? 医生再次仔细询问病史后得知重要信息:患者1年前开始带孙子,晚上频繁起床给孩子冲奶粉,导致夜间睡眠严重不足。因此,医生考虑该患者是由于长期睡眠不足导致血压升高,从而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并非真正的高血压病。 于是,医生告知患者不能继续带孙子,并给予辅助睡眠药物,完善动态血压,在家每日量3次血压并记录。1个月后于门诊复查时,患者动态血压及自测血压均恢复正常。因此,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点:高血压是“果”,真正的“因”需要医生进一步探索。 我们常说的原发性高血压病,也就是“真高血压病”,常是多种复杂因素造成的或原因不明。另一类可找到明确原因,比如失眠、压力大、肥胖、内分泌因素等引起的血压升高,属于“假高血压病”。 什么是假高血压病呢? 由某些特定因素或特殊疾病引起的血压升高,并达到高血压病诊断标准,但去除该因素或疾病后,血压能够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情况下的血压升高常常是一种“假高血压病”,不需要终生服药。 高血压病的终生服药并不简单 真正的高血压病需要终生规范治疗。患者需要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节、心理调节、合理锻炼来控制血压。高血压病的药物治疗绝不仅仅只是“终生服药”这么简单,还需要遵循下列原则。 治疗应当因人而异,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即“一千个患者有一千种治疗方案”。 血压本身随昼夜、季节、天气等变化而发生动态变化,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冬则药多,夏则药少;忙则药多,闲则药少”。 患者自身血压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变化,应当定期监测,根据实际病情调整方案,绝对不能“一张处方吃一辈子”。 药物治疗应当与非药物治疗相互配合,保持合理的膳食、良好的生活方式、轻松愉快的心态,才能让药物治疗发挥最大的作用,“光吃药是治不了病的”。 “有的放矢”改善依从性 为何许多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不能遵医嘱长期服药呢?原因有3类:认为治疗后血压下降了就没有高血压病,自行停药;认为“是药三分毒”,长期服药会有很大不良反应;经济条件限制。 相应的解决办法 健康宣教,让患者正视疾病,了解疾病。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调理,规范治疗。 增加与门诊患者的有效沟通。对确诊的高血压病患者来说,只要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就不会有明显的不良反应。 医生要指导患者选择治疗效果相同而价格相对较低的降压药物。 总而言之,对于高血压病,我们应当慎重诊断,对症下药,加强医患合作,其终极目标是让患者带病长寿。 (杨天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