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心护理”可体现护理的人文关怀 □宋卓玲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护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中医护理骨干培训班,第一次接触到由湖南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博士肖长江提出的“双心”护理理念。“双心”源自我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胡大一提出的观点,他曾经提出并积极倡导“双心”医学,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与心血管系统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而解决身心疾病的问题。肖长江据此延申出的“双心”护理理论,则将疾病与心理护理引申至关注护理人文。这与现代护理理念生物—心理—社会相契合。心理与社会因素本身就是以人文关怀作为支点的。而医学人文即:治病先治“人”,医人先医“心”,这个“心”当然不仅指心脏疾病,还包括“心病”。 如今,我在护理岗位上工作了20年,在管理岗位上工作了11年,对于护理的理解也在不断转变。护理工作的效果显示,不仅体现在抢救患者的关键时刻,还体现在护士送给每一位患者的温暖关怀里。这其中最大的差异,莫过于人文关怀了。我们做护理工作,就算拥有同样高超的技术,但由不同的人来做,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做,所产生的效果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也同样来自于人文关怀。正所谓“心病”还需“心药”医。 医“心”之药,自然是要贴心才能见到效果。如何做到贴心护理呢?我引导我们科室的每一位护士与患者积极沟通,比如讲故事、聊天等。聊天的过程是熟悉每一位患者情况的过程,包括患者的家庭、社会关系、心理状态、经济情况、生活习惯等。当然,熟悉患者只是为了打开患者的心扉,而不是讨论患者的隐私,护士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度。有了分享,患者会觉得拉近了与你的距离,你的倾听也能换来患者的信任与依赖。这时候,护士再引导患者转变观念,引导患者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患者从生活、饮食、情志方面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说教就成了循循善诱,最后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护士在患者病床前多站5分钟,聊一聊护理工作中的一些事情,再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这属于护理学的范畴,也属于心理学的范畴,是未来我们大有可为的工作内容,也是肖长江“双心”护理的真正实践。“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护理人员。而安慰,则是涉及社会、人文、心理等范畴,是一项极考验一个护士人格魅力的工作,更能促进护理水平的提升。 技术的提升是熟能生巧的过程,通过反复训练可以实现;而人文素养却需要天长日久的文化积淀。因此,我常常提醒年轻的护理工作者,应通过不断学习护理知识来提高素养,比如学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知识,博采众长,方能灵活运用。 (作者供职于濮阳市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