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洛阳平乐郭氏正骨
秋冬进补 选用中药有讲究
1
11 1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秋冬进补 选用中药有讲究
 

秋冬进补 选用中药有讲究
□胡献国

    秋冬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尤以中药服用方便、效果良好而受到大众的喜爱。进补选用中药虽然效果较好,但还是很有讲究的。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后天调养的不同,体质也有差异,因而所需药物、营养也有差别,故秋冬进补时应根据人体气、血、阴、阳偏盛偏衰的程度,选择不同的补益中药。
气虚体质
    中医认为,肺主一身之气,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气虚则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且易感冒。脾气虚则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泄,甚至浮肿、脱肛或脏器下垂。脾肺气虚均可表现为四肢无力,易疲倦,舌质淡、苔薄白,脉无力等。气虚证常见于各种慢性疾病。凡中医辨证为气虚者,无论何种疾病,均可选用下列补气中药,如人参、党参、太子参、西洋参、五味子、黄芪、白术、山药、扁豆、大枣、饴糖、炙甘草、茯苓、赤小豆、薏苡仁等。
血虚体质
    中医认为,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发为血之余,故血虚证与心、肝、脾关系密切,故血虚证与肾也有一定关系。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头目晕眩,心悸不寐,失眠,多梦以及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或经闭等。临床上,血虚患者多伴有气虚证状,故于补血药中伍以补气之药,正如《脾胃论》云:“血不自生,须得生阳气之药,血自旺矣”。血虚证常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病、晚期癌症及慢性消耗性疾病中,可选用下列补血中药,如当归、鸡血藤、熟地、阿胶、黄明胶、鱼鳔胶、何首乌、枸杞子、桑葚、龙眼肉、胡麻仁、灵芝等。
气血双亏体质
    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虚可以导致血虚,血虚无以载气,气将飘浮不定而无所归,所以临床气血两虚的病证,即有气虚所致的食欲不振、少气懒言等,又有血虚所致的面色苍白、唇舌色淡、爪甲苍白、心悸失眠等。气血两虚证可见于多种慢性疾病。可根据气血亏虚的程度选择具有补气、补血作用的中药同用。
阴虚体质
    阴虚体质多为肺、肾、胃阴虚。肾阴为一身阴液的根本,有滋润形体脏腑,充养脏髓骨骼、抑制阳亢火动,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与生殖等机能活动,肾阴亏损,形体脏腑失其滋养,常因此亢逆而为害。心肾相济,肺肾互滋,肝肾同源,脾肾互补,肾阴亏虚可导致其他脏器病变,临床以干咳少痰、短气喘息、口燥咽干,甚至可见午后低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头晕耳鸣、眩晕目涩、牙齿松动或疼痛、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遗精早泄、性欲亢进、颧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可选用下列补阴中药,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玉竹、黄精、石斛、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龟胶、鳖甲、鳖甲胶、莲米、燕窝、蛤士蟆、芡实等。
阳虚体质
    阳虚同气虚一样,多表现为身体活动能力的衰减。然而气虚者多无畏寒现象,阳虚者则多有此症状。阳虚以肾阳虚多见,主要表现为面色发白,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冷,阳痿阴缩,遗精尿频,小便清长,余沥不净,夜尿频多,女子带下清稀,宫寒不孕,或尿少心悸,肢肿气短,喘咳痰饮等,舌淡苔白润,脉虚弱无力,皆为阳虚不能温暖所致,当以温补肾阳为治。阳虚者可选用下列补阳中药,如鹿茸、鹿角胶、补骨脂、蛇床子、巴戟天、淫羊藿、仙茅、狗鞭、海狗肾、海马、山茱萸、杜仲、肉苁蓉、锁阳、沙苑子、菟丝子、冬虫夏草、蛤蚧、胡桃仁、紫河车、韭子、阳起石、覆盆子、胡卢巴、益智仁等。
阴阳两虚体质
    阴阳两虚者,既有阴虚所致的手足心热、颧红盗汗、失眠多梦等,又有阳虚所致的面色发白、形寒肢冷、精神萎靡、性欲减退、妇女宫寒不孕、带下清稀等。阴阳两虚多为一些慢性疾病的后期,如慢性肾炎、慢性肾衰及各种肿瘤等较为严重的疾病。补益中药可扶正助阳,改善症状,有助于战胜疾病,祛邪外出。可根据阴阳亏虚的程度选择具有补阴、补阳作用的中药同用。
    具体应用时,应遵循中药配伍禁忌、妊娠用药禁忌、饮食禁忌等,在医师或中药师指导下选用。
     (作者供职于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