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务人员应警惕惊恐障碍 南乐县第二人民医院 王俊成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发作)是一种突然发作的、不可预测的、强烈的焦虑与躯体不适,症状在发病后约10分钟达到高峰。因惊恐障碍有突出且明显的躯体症状,但情绪症状不突出,所以绝大多数患者首次就诊常常选择综合性医院的急诊科,急诊科医务人员应注意辨别。
—— 惊恐发作的精神体验 ——
首次发作常是突然、自发出现。典型的惊恐发作的精神体验有3种表现,无论是哪一种体验,有过这种发作的患者都会对再次发作有极度的恐惧和焦虑。 一、濒死感。患者突然产生胸闷、胸部压迫感、窒息感,不能自主呼吸的恐惧紧张感,甚至感到死亡将至而呼喊,常常不由自主地奔向窗户,推开门窗,希望让空气进入胸腔。 二、失去控制感。有的患者表现为极度的精神紧张,有即将失去控制的焦虑或将变得疯狂的恐惧。 三、精神崩溃感。部分患者体验到无法控制的精神崩溃。
—— 典型的躯体症状 ——
本病常突然发作,10~30分钟症状迅速达到高峰,持续时间短暂,发作极少超过1小时。发作期间,患者始终意识清晰,高度警觉,发作后仍心有余悸。 这些躯体症状包括:心跳加快、心悸;出汗;震颤;气短、胸部压迫感;胸痛不适;喉部堵塞感;恶心、腹部不适;头晕、身体漂浮、眩晕;发热或发冷感;麻木、皮肤刺痛感。 由于发作时的精神痛苦及躯体症状,绝大多数患者会担心再次发作。不少患者对有过的发作视为灾难性体验,并将这种症状归因于躯体的严重疾病,经常会到医院的急诊科就诊;或认为是心脏病发作,虽然多次的心电图及其他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的证据,不少患者仍不放心。 如未经治疗,惊恐发作可持续出现,患者反复就医于临床各科或者急诊科就成了家常便饭。患者会经常向许多专家和其他人员寻求帮助,甚至心血管造影正常,也不能打消患者没有患心脏病的疑虑。因为不仅患者,包括不少医生都不能正确识别惊恐障碍,而把其当成躯体疾病治疗。过多的、不恰当的医学检查既增加了患者的焦虑,也增加了患者的疾病负担。
—— 与其他躯体疾病的鉴别 ——
需要鉴别的躯体疾病包括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肺栓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库欣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真性低血糖和嗜铬细胞瘤等。 详细询问病史、仔细进行体格检查、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可卡因、大麻、海洛因的服用或戒断都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甚至导致典型的类惊恐发作。 惊恐障碍多数为自发的发作,但不少患者在发病前1年内经历过应激性生活事件。一半的患者有儿童或青少年时期的焦虑,提示儿童期的经历与成年期的焦虑有联系。 惊恐发作是指单次的急性焦虑发作。当惊恐发作反复发生,持续至少一个月以上并达到惊恐障碍的诊断标准时,就称为惊恐障碍。
—— 惊恐障碍的治疗 ——
在治疗开始应告诉患者惊恐发作是生理和心理障碍的结果,其躯体症状通常不会导致患者出现生命危险,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是有效的。 一、药物治疗。 苯二氮 类药物治疗惊恐起效快,可选用阿普唑仑或氯硝西泮,但长期用药易导致依赖;5-羟色胺回收抑制剂与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双回收抑制剂治疗惊恐障碍有效,由于其作用的广谱性而是更合适的选择;三环抗抑郁药,如氯丙帕明治疗惊恐障碍效果好。 二、心理治疗,主要应用认知行为治疗。 这类患者容易出现两类逻辑错误:其一是过高地估计负性事件出现的可能性,尤其是与自己有关的事件。其二是过分戏剧化或灾难化地想象事件的结果。 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治疗者就要帮助患者改变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行为治疗往往应用呼吸训练、放松训练、分散注意技术等。行为治疗方法常常有效,对于因惊恐障碍而回避社交的患者可以应用系统脱敏(暴露)治疗。 (作者系濮阳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濮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