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灵感之于中医药科研工作
宽放、严管、重罚之“中药制剂” 备案制管理工作要做好
驻马店重视中医药科普进基层 现场推进会在泌阳召开
新郑市人民医院解放路院区 正式投入使用两周年
1
11 1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灵感之于中医药科研工作
 

    编者按: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认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了她灵感。那么,灵感对于中医药科研到底有些什么作用?下面几篇文章或许能给读者一些启发。

 

中医药科研工作需要“添柴加火”
□郭增宏

    目前,中医药科研工作存在科研项目数量不多、层次较低、体系和机制不够完善、科研队伍力量薄弱、经费保障不足等诸多问题,这些均影响了中医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在基层中医药机构中,此类问题尤为突出。《中医药法》中专门针对中医药科学研究做出规定,中医药工作者应抓住这个机遇,采取诸多措施为中医药科研工作“添柴加火”,努力推进科研工作再上新台阶。
    首先,我国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开展科研工作有独特优势。同时,由于中医药学与西医药学在诊疗方法等方面有所不同,科研项目也有着明显区别。对此,中医人必须创新思路,努力探索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科研发展之路。中医人应在传承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不断探索与创新,以突破性科研成果赢得更多群众的认同。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就是凭借坚持不懈的精神,发现了青蒿素,这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同时,屠呦呦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医药科研工作中的佼佼者。
    其次,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医药事业应不断发展,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环境。目前,发展中医药事业,仅靠“吃老本”已难以立足,只有通过开展科研工作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各级中医药职能部门,应及时完善中医药科研工作机制,鼓励中医人大胆创新;中医药职能部门要加大中医药科研经费投入力度,加强中医药科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以壮大中医药科研队伍,确保科研工作持续、平稳发展;中医科研人员应选准科研项目,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独特的中医药疗法中,力求研究出新成果。
    再次,中医人在科研的道路上应拒绝浮躁。当今,开展中医药科研工作最忌讳的就是功利化,科研工作者在研究工作的道路上要坐得了“冷板凳”,应不为名利做科研工作。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中国的许多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因此,中医药科研工作者只要坚持正确的科研发展方向,中医药大发展就有希望。
    最后,科研工作者必须对科研有兴趣。只有兴趣爱好与工作真正结合起来,科研工作者才能够在工作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才能够有更大的动力去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总之,中医药研究者应凭借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东风,勇于克难攻坚,勤于科学研究,进而研究出新成果,不断提升中医药的影响力、认知度与可信度,进而为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谱写新篇章。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破解生物钟密码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
对子午流注理论的启示
□孟长海

    近日,201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了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霍尔、迈克尔·罗斯巴什和迈克尔·杨,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作为科学家能够通过研究生物钟这一生命规律为人类做出贡献,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伟大成果,我觉得可喜可贺。
    首先,认识自然规律的方式有很多种,中医西医等诸多领域的科研人员都在努力探寻科学真谛,只不过思路不同而已。对于生物钟的研究,中医也有深刻认识,该奖项公布后,很多中医人认为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和中医时辰认识、子午流注理论相似,觉得这是中医学理论又一次得到了科学验证。
    其次,细想一下,这个研究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对于生物钟,如今很多人都懂,知道时间颠倒了、乱了,也有人会用现代化知识来理解生物钟的原理,然而,能够理解子午流注理论的人不多,能够理解透彻、会灵活运用该理论的人就更少了。为什么呢?因为子午流注理论在一定时间内被人们疏忽了,以至于关注这些中医理论的人较少,进而理解、研究这些理论的人也不多,导致这种看似与生物钟一样有价值的理论被“束之高阁”了。这就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医理论为什么不能获得群众的广泛认可呢?一些人认为,中医如同一个宝库,人们努力打开了宝库,看到的全是文言文书籍,晦涩难懂,比如子丑寅卯、经络运行等,这些理论知识现代人看不懂,这就需要管理部门采取措施向广大群众普及这些理论知识。
    再次,目前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局限于中医系统内部,成为中医人相互交流的语言。同时,研究阴阳五行学说、子午流注理论、五运六气学说等,这些中医理论的研究不容易立课题:一是研究周期长,发表论文难,不易出研究成果,所以关注的人少;二是对于一些青年教师和中医师来讲,在工作中不经常用到这些理论,就不研究、不学习这些理论。那么,谁在关注这些有价值的中医理论呢?我认为,大有人在,近些年,一些致力于传承、创新、研究中医药事业的人,特别是在《中医药法》实施后,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传播中医药文化知识,坚持不懈地研究中医理论和中医疗法。因此,在今后的中医药科研工作中,他们将会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
    最后,美国科学家“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就验证了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吗?其实,这是两个语言体系的研究。中医人固守的理论体系依然适宜传统的环境,与现代技术环境、语言环境、文化环境有待进一步融合。
    总之,中医人必须勇于突破现状:一是提高学习、继承、创新中医理论技能,要把中医精华筛选出来,大胆研究、敢于创新;二是努力适应现代环境,善于用现代语言解释中医理论,让人们听懂了、理解了,中医药知识也就得到普及了。那么,中医理论既不会停留在中医经典上,又不会被人们忽略了。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中医古籍
是中医药临床与科研的灵感源泉
□王志翔

    灵感对于科学家的科学生涯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促成新的科学发现的共性要素。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相信直觉和灵感。”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也认为,在青蒿素发现的过程中,古代文献在研究的最关键时刻给予了她灵感。
    在医学中,尤其在中医药学中,灵感主要表现为3种:第一,通过实践“身临其境”的感受,从整体上把握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变化,从而为在本质上认识疾病提供可能。第二,通过快速定位、把握科研目标在中医典籍中的“知识碎片”,进行有选择、有目标的针对性提取,文字敏感度与准确度乃至语言能力的提高,对于洞察、体会新发现意义非凡。第三,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碰撞”,也可以摩擦出“火花”,产生单纯实践与单纯理论都不存在的新灵感,达到知行合一、运用自如的境界。
    在所有影响中医药学科学研究的因素中,典籍中的灵感无疑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方面,然而其对于中医药科研的指导意义却又是非凡的。在中医药人才培养过程中,尤其是研究生教育过程中,无论是中医学术经验师承教育还是中医现代化研究,临床与实验都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而影响中医药人才创新与成长最关键的环节,即产生灵感的源泉却常常被忽略,或不能摆在正确位置加以利用。同时,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是复杂的,如何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医古籍这个宝库是培养人才过程中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这项工作,需要的不仅是一些相关课程(比如中医古文、内经、各家医理医案)的设立。知识的授予远不如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中医古籍中寻找创新的灵感与突破口。翻开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前的中医书,依然感到亲切、鲜活。中医古籍不是对自然改造、加工而得的工具性、器械性、材料性的科技“产品”,而是在人与自然融合、贯通基础上形成的富有个性和灵气、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艺术作品。以灵感思维把握中医古籍,在继承中具有显著的创新意味,继承与创新不是截然分开,而是融为一体的。
    如果屠呦呦没有对《肘后备急方》原文“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中“绞汁”一词反复斟酌、感悟、体会,又怎么想到采用“乙醚提纯”这一创造性方法提取青蒿素呢?这一灵感不是把《肘后备急方》背得滚瓜烂熟和机械地熟知生物化学知识就可轻易得到的,其运用之妙在于理论、实践基础上体悟性的文献搜索和个性化的灵感思维进行有机融合。用灵感思维继承、开发、创新中医典籍是科研中的一个重要瓶颈,是需要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应注重与提倡的,是需要在思维和方法上给予学生以启迪的,是中医人值得深入探讨与研究的。那么,我们应进一步从新的高度认识中医古籍,它是中医临床与科研的灵感源泉,对两者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