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丁 娟 张云飞
郭艳幸是国家首批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学术带头人和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十二五”临床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郭艳幸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教学与管理工作35年来,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出版专著9部;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 出身于平乐郭氏正骨世家的郭艳幸,全面继承了其祖母高云峰、父亲郭维淮的学术经验,掌握了平乐郭氏正骨的学术精髓。同时,她积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平乐正骨,推进非感染性骨关节病变的核医学图像融合诊断与综合治疗等,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学术思想与诊断思路有哪些特点呢?近日,记者专程来到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对这位平乐郭氏正骨的第七代传承人进行了采访。 构建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体系 “中医要发展,传承是基础,总结是手段,创新是根本!”郭艳幸说。她在继承祖母高云峰、父亲郭维淮“平乐正骨气血辨证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祖国传统文化及中医基础理论,从宇宙、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生存变化特点入手,审视现代医学及人类的生活、疾病变化特点,构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体系,包括气血共调平衡论、筋骨并重平衡论、动静互补平衡论、五脏协调平衡论、形神统一平衡论、天人合一平衡论、标本兼治平衡论、膳食平衡论、起居有常平衡论,进一步完善了平乐正骨学术理论体系。 在平衡思想指导下,郭艳幸形成了平乐正骨养骨理论和治伤理论,在此基础上将平乐郭氏正骨学术思想由原先的“三原则”“四方法”提升为“七原则”“六方法”。其中,“七原则”即:平衡为纲、整体辨证、筋骨并重、内外兼治、动静互补、防治结合、医患合作;“六方法”即:诊断方法、治伤手法、固定方法、药物疗法、功能疗法、养骨方法。她摸索出“颈型颈椎病分型论治”“瞬时屈曲复位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远取点穴法治疗软组织闪扭伤”等许多新观点及先进疗法,并对最常见的颈型颈椎病等拟定一套预防、保健手法和诊疗“套餐”, 将其提升到“治未病”高度,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科普价值。 “平衡是人体生命健康的标志!”郭艳幸说。机体内在的阴阳、脏腑、气血及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体的内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构成人体的外平衡。因此,恢复平衡是伤科治疗的目标,健康之法本于平衡而守于平衡,治伤之要着眼于平衡而求于平衡。她认为,外伤、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的统称)等病因均是引起自然界、自然与人、人体内部失衡状态的原因,这些失衡状态影响人体脏腑机能的正常活动,而引发了机体的各种疾病。因此,诊断是对失衡状态的判断;辨证施治即辨明失衡状态后,利用手法、手术、固定、药物、均衡锻炼等手段调理机体内部的各种失衡状态,使之恢复平衡的过程。平衡思想亦贯穿于亚健康的调理——治未病,即运用医生的专业知识判断、发现与调理失衡先兆,阻止失衡与疾病发生的过程。在预防、治疗、康复伤科疾病的过程中,应以“守平衡、促平衡”为目的,实现局部平衡和整体平衡、内平衡和外平衡的统一。 整体辨证是骨科杂症的精髓 整体辨证是中医的理论核心,也是郭艳幸治疗伤科疾病和骨科杂症的精髓所在。她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人体的皮肉、筋骨、脏腑、经络、气血及各种组织器官,在结构上互为一体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依赖,互相协调,相互制约。同时,人类与地球一起运转,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无论受到何种原因导致的损伤,都会使气血紊乱、经络受阻、脏腑功能受到影响,出现局部与全身症状,导致阴阳、气血失衡,从而使人体处于“不平衡状态”。比如外伤侵及人体,有一些是直接受伤,有些是间接受伤,医者必须分清主次、轻重,然后辨证论治。又如骨折早期,影响其修复的有瘀血、骨折端出现的有害活动及受伤肢体和全身因长期制动而导致的改变等,医者都要全面分析,在不同时期有重点地给予处理,才能使患者修复损伤,早日康复。另外,骨折后,在不同时期,机体有不同变化,郭艳幸十分强调在早期用祛瘀接骨方药,中期用活血接骨方药,后期用补肝肾接骨方药,并结合患者的病情,辨证施治,使机体恢复到正常状态。 调理气血为要 顾护脏腑为重 “调理气血是治疗疾病,特别是治疗骨伤科杂病、恢复人体正常机能的基本方法!”郭艳幸说。气和血在生理上互根互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调治气血上则相得益彰,乃为治本之法。同时,由于骨伤科疾病引起的气血失调在临床上比较多见,治疗时应遵循辨证施治的原则,根据不同病因病机,以理气、益气、养血、活血、通痹等为基本治法,补而不留邪,攻而不伤正,攻补兼施,最终达到祛邪正安的治疗目的。 据介绍,郭艳幸治伤专从气血论治,破、和、补3期用药各异。郭艳幸将家传经验加以创新和发展,初期用药瘀则当破,亡血补而兼行,因气血互根,血药中必加气药才能加速病愈;中期用药以和解为主,兼消肿止痛,接骨续筋;后期用药因损伤日久,长期卧床,加之不同的固定限制肢体活动,以补气血、健脾固肾、通利关节为主。不同时期,通中兼补辨证而治,取得良好效果。 对于骨科病中的疑难病证,郭艳幸强调要“以调理气血为要,顾护脏腑为重”。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临床上,即便是气滞血瘀证,她也常在行气活血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补气药,二者同治相得益彰,往往疗效显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