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第二版:动态
 上一版    下一版  
唱响主旋律 弘扬正能量
非河南户籍妇女也可享受免费筛查
从落地生根到独具特色
信阳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图片新闻
16家医院组建专科联盟打造区域医疗联合体
安阳市卫生计生系统无偿献血热潮涌动
1
11 1 2017年9月16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信阳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信阳着力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上接第一版)
创新思路认定一个目标
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8月24日,淮滨县芦集乡董空村村民董士平因为胸闷而来到村卫生室就诊,在乡村医生给其做完心电图后,不到10分钟就拿到了淮滨县人民医院专家的诊断结果,享受到村级医疗、县级服务。这种服务得益于在淮滨县开展的“健康扶贫医学影像三级诊断”项目。
    6月10日,淮滨县健康扶贫医疗体系建设合作框架签订,由中关村华医移动医疗技术创新研究院为设计主体单位,在淮滨县全面构建并实施健康扶贫“355”工程。
    所谓的健康扶贫“355”工程,就是实施“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做检查,县人民医院做诊断,市中心医院做会诊”的三级影像和三级心电诊断网络信息平台建设,迅速形成全县诊断、治疗、康养、医保及能力保障五大体系,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大病补充保险、医疗救助、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府财政补助”5项措施,为群众提供了5道医疗防线。
    在健康扶贫方面,不仅淮滨县创新举措,距离其112公里的光山县“互联网+健康扶贫”工作也得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的肯定。
    据王亚玲介绍,近年来,信阳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健康扶贫工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使贫困人口看得起病、看得上病、少生病”的目标,坚持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精准实施医疗卫生脱贫攻坚工作,着力减轻困难群众医疗费用负担,全面提高贫困人口健康水平和贫困县(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扎实推进信阳市健康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多方发力筑起坚固屏障
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有序。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3类47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高。重大疾病防控有力有效。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不断加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防控积极有效,禽流感等突发和新发急性传染病得到有效防范,消除疟疾工作扎实有效,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逐步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不断加强。妇幼健康水平大幅提升。面向农村妇女的4项重大妇幼公共卫生项目成效显著。2016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等3项主要健康指标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医疗质量和水平持续提升。全面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和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切实解决了“三无”人员、无力支付的特困急救患者的医疗救治难题。严把采供血质量关,我市连续7次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称号。建立了8个市级医学质控中心,有力促进了全市医疗质量的提升。
    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全面加强。我市率先在全省出台了《关于加强全市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特别是市委、市政府面向卫生和教育系统实施的“双千工程”,社会反响很好。“十二五”以来,市、县两级共引进各类卫生专业高学历人才2213人,对我市卫生系统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有益补充。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累计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训实用人才865人,培训内科、外科、医技等人员3267人次,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了切实提高。
    中医药事业发展提质增速。形成了发展合力。信阳市政府成立了中医药工作局级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中医药工作。信阳市人大专门针对中医发展情况开展了系列调研,信阳市政协把中医药工作列为双月协商内容进行讨论,形成了四套班子齐抓共管、力促中医药发展的良好氛围。夯实了发展基础。“十二五”以来,全市中医医院新增面积365亩(1亩=666.67平方米),新增床位1913张。基层医疗机构的中医馆建设正在兴起。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43所中医馆投入使用,建成后的中医馆在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受群众欢迎。加快了发展步伐。全市已有省级中医重点专科2个、特色专科11个、市级重点专科18个,在2016年全省中医药岗位竞赛中,信阳市中医院王亚宇获护理专业特等奖。信阳市被确定为全国中医药参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9个联系点之一,群众选择中医药治疗有了更多的优惠。
    计划生育服务改革务实利民。“单独两孩”和“全面两孩”政策稳步实施。加大了城乡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力度,出台了《信阳市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关怀救助办法》,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的夫妻发放每人1万元的一次性救助金,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覆盖、保基本的计划生育家庭扶助保障体系。“十二五”期间,全市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规划目标之内,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降低,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有效推进,生育审批进一步简化。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