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不已就是努力到无能为力 ——读《医生的精进》有感 □韩斌斌
医学泰斗裘法祖院士说过:“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这句话成为无数医学生的座右铭。那么,在印度裔美国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眼里,医生要怎样做才能不断精进呢?在《医学的精进》这本书里,他用自己亲身经历的十几个小故事,分享了他对医学、医术、医生成长的思考。 努力到无能为力 在这本书里,世界卫生组织在印度开展的“疫苗扫荡”行动给人的印象最深刻。2003年6月,世界卫生组织接连收到印度好几个脊髓灰质炎发病信息,鉴于该病毒传播的广泛性和可能带来的儿童麻痹瘫痪的后果,立刻启动了“疫苗扫荡”行动。此次主要任务是动用3.7万名接种人员和4万名医疗督导,租用2000辆汽车,提供18万支疫苗,挨家挨户为420万名儿童接种疫苗,扫荡区域很大,而扫荡时间只有3天! 首先是工作条件非常恶劣。交通工具随时可能熄火,接种小组要随时准备下去推车,在有些地区可能是骑着骆驼,开着汽艇,在更偏远的地区甚至要坐着军舰前往目的地;保证疫苗质量的冰袋和冰箱数量不足;村庄分散,村与村之间超过16千米;人口基数不清楚,依赖于当地初级卫生中心工作人员的估计;接种分队之间信息传递不便利,虽然他们统一了接种过家庭和接种过孩子的标志,但是,依然可能存在孩子“漏网”的情况。更要命的是,这里的人口超过一半不识字,乱七八糟的流言开始流传,有些人甚至认为疫苗服用后会让男孩子丧失生育能力,于是有些人把孩子藏起来躲避疫苗接种。接种小组既要尽力做工作让这些村民放下警惕,又不敢过于执着,因为一个恶意的流言可能会破坏整个行动。 即便如此,“疫苗扫荡”行动的成果依然是显著的,420万名目标儿童中,400万人成功接种。2005年,印度只出现了66例新发脊髓灰质炎病例,离他们期望的目标——在印度消灭这种疾病越来越近了。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条件的恶劣和工作人员展示出来的勤奋、执着、细致和无私,涤荡着人的心灵——那种努力到无能为力,执着到无以复加的伟大情怀重新点燃了阅读者心中曾经的理想。事实上,要成为卓越的医务工作者,勤奋、严谨、奉献3个要素是必备条件。 要相信体系管理 阵亡人数是衡量战争规模和危险性的一个标准,但事实上,决定士兵生死的不光是敌人的武器是否先进,医疗体系也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而医学体系效率的改进,不是完全依赖于高精尖技术、划时代的新疗法或者高端设备的应用,体系管理上的一些看起来很平庸的改进,却能发挥巨大的作用。 经过细致的研究,战地医生发现,伤兵死亡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士兵觉得防弹衣太重而不习惯穿,事实上,防弹衣可以保护人身体的重要器官免受伤害。当士兵开始养成穿防弹衣的习惯时,战场上的死亡率立刻就降了下来。 第二个重要因素是伤兵接受及时治疗的时间。战地医生发现,和民用医疗“黄金一小时”的提法不同,伤兵要在“黄金5分钟”内得到必要的处理。同时,从受伤到转移到国内医院的总时间也很重要。 为了实现伤兵的救治和转移提速,美国重构了四级战地救治体系。第一级是20名包括外科医生、整形医生、护理人员和麻醉师组成的前线外科手术小组,他们的任务是和部队在一起,能在1个小时内搭建出功能齐全的医院,包括2个手术台和4张术后恢复床位。这个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控制损害而不是最终修复,例如清洗伤口、控制大出血等,然后迅速将伤者转移到上级医疗机构。第二级是两家野战支援医院,也是流动医院,在24~48小时之内就能完全投入使用,伤员在这里最多停留3天,治疗的目的也不是最终修复。第三级是固定医院,负责需要更长时间治疗的伤员。第四级则在美国本土,预计治疗期在30天以上的伤员将被运送回国。 这套战地医疗体系最核心的要求是速度,要求一级和二级医院简单处理不影响生命后马上转移伤员,这对医生来说是很难接受的,因为他们所受的职业教育形成了他们留住病人、尽量治愈病人的习惯。可是当他们认识到:“和时间赛跑”比“追求医疗完美”更重要、更有价值的时候,他们逐步接受新理念,来改变自己。 小结 不管是从培养的角度看,还是从职业强度和职业风险来看,医生都是需要具有奉献精神、吃苦精神才能从事的职业,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也应该得到高薪。在知识爆炸的年代,能够成为某学科某一领域的专家已经非常不易了,但疾病的治疗、健康的保持需要多种专业、多个步骤、多个岗位的协作。如何使医疗体系变成一个科学的、无缝对接的、高效协同的系统,既需要每个从业者不甘平庸、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不断精进,也需要政府和协会顶层设计,做好规划,建好机制,使医疗体系不断精进。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肿瘤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