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周福军 张建文 段桂洪
义诊这个词由来已久,大致意思是说义务为患者诊察疾病,也可以施以简单的治疗。 因为带有义务和公益性质,几乎所有具有公益性质的医院都会组织或多或少的类似活动。有些公立医院还要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专门组织安排的公益帮扶活动,其中义诊环节必不可少。 在当前环境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体制下,义诊更具公益性质,也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欢迎。 我们也组织并参加了各种各样的义诊活动,也曾受到各种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以期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网络媒体对大大小小的义诊活动几乎每天都会有报道,但在这些年的各种义诊以及网络媒体报道的义诊活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认为值得关注。 实际效果不佳,期望与失望并存 义诊的最终目的是让患者得到诊治、病痛得到缓解,也就是解决部分特殊人群的看病难问题。 这也是义诊活动的初衷和出发点。 实际上,义诊确实解决了一部分问题,特别是发现了一些疑难病症,有助于积极建议患者接受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阻断可能加重的病情演变。但大多数情况下,严谨的医学很难在一次义诊活动中得到充分展现。谁也不能在一次简单的就诊过程中将慢性病一次性解决、一次性根治,“建议进一步检查”的诊治建议也很有可能只是一句没有结尾的空话,乘兴而来的热情很有可能被冷水浇头。 这也是很多参与过义诊活动的医生的共识。 态度决定结果 有些义诊活动可深入最贫困的农村,甚至要到患者家中访视,参与这些义诊活动的医生和组织者非常辛苦。 当然,义诊也可以在某个广场、街道路边进行,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健康知识的宣教,提高居民对自身卫生和健康的认知和关注,这也值得肯定。 但在义诊活动中,很多老百姓并没有期望一次诊病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想来看看有没有免费的检查、有没有免费的药品、有没有附带的其他物资或者救济等,但对卫生健康的认知度并没有大的提高。 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在没有家属陪同看病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对其提出的诊疗计划几乎都会不了了之。你有再多次的义诊我都可以来参加,但最后的结果是病还是以前的病,没有大的改观。 组织者原本也不期望靠一次义诊就能让老百姓健健康康,只是希望能够提高老百姓看病、防病意识,但没有经济来源和决定权的留守老人很难得到真正的实惠。 要坚决杜绝假义诊 以义诊为名卖保健品的行为并不鲜见。 我们经常会见到老百姓拿着一瓶一瓶的保健品来医院看病,咨询这些药管不管用。我们仔细辨认,发现所谓的特效药不是药品,而是保健品、补品、食品,不仅价格高昂,而且耽误了病情,令人痛心不已。 应适应新形势下的国家医改政策 国家医改政策,特别是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政策正在逐步落实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和健康档案的签订,为居民的慢性病防控开辟了一条极好的大道,前景值得期待。 义诊活动大多数情况下是面对各种各样的慢性病患者,倘若在义诊的时候,有签约的基层医生在场,并带着健康档案进行随访、登记,记录一下患者需要进行的进一步诊疗项目,这样的义诊必将会给基层的公共卫生工作带来帮助,让老百姓的健康能切实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