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 忽新刚
目前,大型综合医院的科室设置一般是按照专业分工不同进行划分的;具体到每一学科领域,又按照疾病所属器官系统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亚专业。比如,内科学又分为血液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心内科等。 这种分科从某种程度上说,促进了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有利于知识和经验的积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个团队中的个人来讲,由于个人时间、精力的有限性,确定某专科为研究方向和范围也是非常必要的。 由于以上诸多好处,医院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 那么,问题来了,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的工作体会来谈一谈——

专家名片 忽新刚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青年委员;主要从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临床及基础研究,擅长呼吸系统慢性病管理;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专著2部,申请国家专利10余项。
可以给老百姓就医带来方便 医院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有其诸多好处,但同时也给老百姓就医带来了诸多不便。 比如,一个人同时有高血压病、糖尿病,又发热、咳嗽和腰腿疼痛,他得挂4张号,分别是:心内科、内分泌科(或糖尿病科)、呼吸内科和骨外科。想一想,这样一来,他得分别排几次队?做几次检查?缴几次费?而且,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这种情况将会越来越多。 在综合医院设立全科门诊,就可以解决上述问题。 目前,我国提倡“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就医原则,各个社区内也建立了社区卫生服务站,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也缓解了大医院的就医压力。但大型综合医院专业划分过细,给患者带来的不便依然存在。 因此,在大型综合医院开设全科医疗门诊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可以使老百姓常见的、多发的健康问题在这里得到解决。
可提高全科医师的专业素质 全科医师是经过系统的、规范化培训的医师,他们的知识和技术是在一定深度层面的横向发展,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基础,综合性地解决社区常见的健康问题,以提供整体性服务为定向,满足一些普通疾病和常见病患者的需要。 全科门诊应设在医院非常显眼的地方,最好设在门诊楼的一层,这样更方便老年人;患者到全科门诊就医,无论存在什么健康问题,只需挂一张号就可以了;分诊人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把患者分到不同的诊室;全科医师可解决患者80%的健康问题,如果需要专科医师会诊,可将患者转诊至专业科室,经专科医师提出处理意见后,患者可再转回全科门诊,继续在全科门诊就医。
可以是全科医师的重要教学基地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真正能够胜任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全科医师还很少。 我们还需要培养大批的经过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 专家认为,我国培养全科医师的途径以毕业后再教育为主,同时在医学院和医科大学设立全科医疗系进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学历教育为辅。 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需要规范的全科医疗教学基地,而目前已经建立的全科医疗教学基地,远不能满足现在的市场需求。 此外,全科医师教学基地还不很规范。 大型综合性医院常常是医科大学或医学院的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医科院校的临床专科教研室,如内科教研室、外科教研室等,一般都设立在附属的教学医院内,具有较强的临床教学能力。 此外,由于综合性医院的全科医师具有良好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育背景,经过规范的全科医学培训,具有丰富的社区实践经验,因此他们可以成为全科医学的教育师资,是一支培训全科医师的主要队伍。
能够使双向转诊更加顺畅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站与大型综合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很不顺畅,原因是多方面的。 如果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门诊,可以使这种双向转诊工作更加顺畅。这是因为: 第一,同一专业的工作人员服务模式、服务方式相同,信息沟通方便。 第二,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而言,综合医院的全科门诊可以起到“联络人”的作用。 第三,综合医院的全科门诊可以起到“导医”的作用。 第四,综合医院的全科门诊可以对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业务指导。 第五,便于双向转诊。 综上所述,在大型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门诊,可兼顾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的特点,充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将有助于拓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助于联系基层医疗机构,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医学人才,同时也方便了患者,对于减少医疗浪费、改善医患关系、减少医疗纠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链接 要强化全科基地医院的教学功能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 徐宏伟
全科基地医院成立全科医学科,其主要职能是带教全科专业住院医师。 然而在2017年全省住培督导评估中,我们发现,各全科住培基地全科门诊带教意识不强,带教活动不规范,无评估甚至无记录,“形同虚设”。 此外,在与学员座谈时,我们发现,第三年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独立门诊接诊的机会并不多。 由此可见,大医院全科门诊在带教功能发挥方面还有较大潜力。强化全科门诊带教,要基本做到“六有”: 一是“有目标” 不同年资的全科专业住院医师是有不同的培训能力目标定位的,弄清楚这一点是做好全科住培的前提条件。 根据河南省总结探索的“X”型带教模式,对第一年的住院医师强调的是“三基三严”,他们在全科门诊接受培训时,以跟师观摩为主,弄清楚全科门诊的常见病人特点,参与对服务对象的持续健康照护,强化基本功训练,有模有样地在门诊接诊的各个方面向带教老师学习。 对第二年的全科住院医师,定位在带教老师医教研团队成员,在参与门诊接诊时,可适当运用讨论、启发式教学,引导住院医师参与医疗决策,着重锻炼其正确的临床思维方法和接诊技巧。 对第三年的全科住院医师,则可适当放手,尽可能给予其独立门诊接诊的机会,全方位增强其全科执业能力和信心。 二是“有计划” 全科专业住培教研室应和全科门诊带教老师一起,紧紧围绕针对全科住培教学的目标,统筹制订3年门诊带教计划及分年度门诊带教的详细计划。建议全科门诊教学的时间,同样采取将整体时间分解后分年度来安排,比如第一年安排一两周的全科门诊教学(或10~15个半天),第二年安排两三周的全科门诊教学(15~20个半天),第三年安排3周左右的全科门诊教学(20个半天左右)。 计划还应包括跟随哪位老师带教以及教学的目标、重点培训内容等。 三是“有实施” 只有计划,而没有规范教学,是假计划!只有教学而没有计划,则不会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在明确目标下的教学安排和计划,再加之以严格的组织实施,这样才能使全科住培工作真正落地。 为了确保计划能够认真落实,需要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需要持续不断的师资培训,需要每月、每周、每天融入医院日常工作的教学督导,需要师生的共同配合等。这些条件缺一不可。 全科住培门诊教学计划实施过程,反映的是一个医院的综合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也是所有相关方责任心的体现,更是全科门诊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此项工作推荐“痕迹管理”理念,不仅有实施,还要有记录、有档案。 四是“有评估” 对每一项教学活动及时进行评估是了解教学效果,总结教学经验,发现工作不足,促进教学提升的重要手段。对参与门诊教学的全科住院医师陪同接诊,或参与接诊,或独立接诊的能力进行评估是非常必要的! 五是“有反馈” 没有及时反馈的教学评估是没有意义的!反馈范围包括了所有相关方,并应做到尽量全面。 六是“有提升” 提升是与目标相对应的。我们“有目标”,目标就是“有提升”!全科医生培训,包括所有住院医师的培养,始终围绕着一个总目标,那就是全力促进每一位住院医师的成长进步!所以,每一次全科门诊教学都要让学生们都有所提升,这是一项最基本要求。 从“有提升”到“快提升”是需要一些方法的,最主要的方法是规范带教我们的住院医师们,使他们有榜样;激励鼓舞我们的住院医师们,使他们发自内心去学习;关心关爱我们的住院医师们,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带教老师的温暖和大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