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梦
近日,笔者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探讨全民学医与全民行医的问题。笔者觉得,我们应知道几个概念:一是民间中医是什么意思;二是民间中医要合法执业;三是民间中医与学院教育的互补问题。
什么是民间中医
民间中医是什么意思?笔者认为这个概念已经脱离了中医学的本意,中医学本身发源于民间,而民间其实就是大众。 实际上,从管理的形式来讲,工作于公立医院、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村卫生室等工作者都是医务工作者,都是医疗行业的建设者,没有民间与非民间之分。而游离于这些医院机构之外的行医者,目前是一些具有治疗疾病能力的人,可能是借助中医之名而已,并不能称之为民间中医。 长期以来,人们说的民间中医的概念,该如何理解呢?一些人自称民间中医,像张悟本、胡万林时常自诩为民间中医,其实他们是伪养生食疗专家,事实证明这些人与群众的健康开了个大玩笑,草菅人命,这是十分恐怖的事情。这些人自称为民间中医,也可能在治疗过程中有一些短暂的疗效,但是结果终究是可怕的。目前,这样的情况并不少,常有人反映一些机构的员工没有学习过医学知识照样开展中医业务,比如洗脚店、美容店都打上了中医旗号。 社会上,对这些行医者身份不能辨别真假的情况下,即使有治病能力,又如何保障安全呢?医学发展是一个逐步规范、完善的过程,这些行医者出了问题怎么解决?其中,更多的是对中医形象的影响。
民间中医与依法行医
很多时候,不能说一些疾病大医院的名医能够治好,一般医生治不好,或者大医院医生治不好的疾病,基层医生就能治好。这其中涉及了诸多因素,包括对疾病认识的程度以及对疾病的整体把握。一些疾病大医院里的医生不一定见过,而乡村医生可能会见得多一些。那么,简单认为大医院的医生水平高,或者否定基层医生的治疗水平都是不合适的。因此,在行医的过程中,大医院的医生、小医院的医生、村里的乡村医生都是医生,可以共同交流,不应有歧视成分。同时,不论是大医院的医生还是小医院的医生,具备谦虚、谨慎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纳入管理体制的医生是统一的,彼此之间是有约束性的制度加以规范。除此之外,存在的医疗行为,也应该客观对待,比如一些人看了医书,对着方子抓的药,患者服用后有时也会有疗效,这种医疗行为应该是很有局限性的,并且应该在一定的规则和要求的范围内进行,不能听之任之,这就涉及非法行医的问题。 合法行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于行医的基本要求缘何引来一些人的不满呢?问题主要有:一是规范化管理打击了非法行医,侵犯了一些人的利益;二是一些人虽然具有中医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无法通过正规程序获得行医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第一种人是地道的非法行医者;第二种则是因为无法通过相应的考试取得医师资格。针对这个问题,国家也有规定,比如按照中医政策的有关要求,一些有真才实学和一技之长的人是可以经过两名以上中医医师推荐、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即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后,到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即可开展执业活动。这一点儿也是中医政策的弹性之处,无论如何,这毕竟为一些民间中医找到了出路。因此,按照相关程序取得行医资格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发展,中医进行规范化管理也是必然的,只有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和法律要求来发展中医,中医才能健康、稳步发展。
民间中医与学院教育可以互补
在这里,人们应把握好医学体系及人群之间的关系,现在一些人宣传“高手”在民间,此话有一些道理,也有不妥之处。这里缺乏一种比较,没有治疗病例的比较、康复与否的判定,也没有具体的可供交流的平台,而简单地认为学校教育不行,也是不妥当的。实际上,从当前的中医教育和医疗形势来讲,人们没有理由夸大学校教育的不足之处,从临床上来看,不论是知名中医专家、学者,还是诸多为患者服务的普通医生,他们每天为许多患者诊治疾病,疗效确切,这是无法质疑的。可是,如果非将刚毕业学生的水平和一些在基层有多年治病经历、治愈一些疾病的医务工作者相比,这是没有可比性的。 其实,院校教育和民间传承并不矛盾,这需要处理好学校学习和实践的关系,如果学校能够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中医学习、强化教学实践,是可以弥补学校教育短板的。当下,我们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探索有效的育人模式,真正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实际上,即使经过学校教育,在没有取得行医资格的情况下,也是不能行医的;而对于民间中医的一些情况,要区别对待,一些热爱中医学,并有一技之长的人,依法取得行医资格。从中医长远的发展形势来看,学校教育也可以学习民间经验,民间传承也可以向学校学习,核心是为了群众的健康。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