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尽心尽力为患者 毫无保留传技术——记郸城县人民医院老中医侯洪志 |
|
本报记者 侯少飞 通讯员 刘 辉 朱盈锟 一名有着50多年医龄的老中医,几十年如一日,怀着对卫生事业的忠诚从事中医事业,以精湛的医术造福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服务患者,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壮歌。他就是郸城县人民医院门诊部医师侯洪志。
医术必精 50多年从医路 1947年2月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钱店镇的侯洪志,从小就天资聪慧。当时的中国缺医少药,疾病频发,天性善良的他暗暗立志,长大以后一定要当一名好医生,用最经济的办法为家乡父老解除病痛。由于对医学怀有特殊的感情,高中毕业时,他报考了商丘卫生学校在郸城县开设的中医本科教程班。在480多名报考者中,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了32名录取者中的一员。 求学期间,侯洪志胸怀大慈恻隐之心,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学习《黄帝内经》《伤寒论》,以及中药学、针灸学、方剂学等中医知识。 1965年12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钱店镇卫生院工作。基层工作的艰苦和枯燥并未阻挡他学习和进修的梦想,反倒锤炼和激励了他不断上进的人生信念。1973年6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9年,顺利通过了全国中医师选拔考试,获得了中医师资格。 为了掌握更多的中医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侯洪志先后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北京广安门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段海辰教授和全国名老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第一批医疗科研人员刘志明教授。 进修期间,侯洪志埋头苦学,认真钻研,白天跟着老师,晚上泡在图书馆。段海辰善于变通使用经方治疗内科疑难杂症,这给侯洪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侯洪志对段海辰的每一张处方都仔细研究、分析,学习段海辰的用药技巧和方法。不到半年,侯洪志就掌握了段海辰“活血化瘀、涤痰宣窍、通调血脉”的疑难重症治疗方法,深得段海辰器重。 在北京广安门医院进修期间,侯洪志虚心请教,很快掌握了中医治疗乙型脑炎、防治血吸虫病、中医防治小儿病毒性肺炎等多项前沿医疗技术。 艰苦而又充实的求学进修经历,使侯洪志养成了终身学习、勤于思考、谨言慎行的良好习惯,积累了丰富扎实的中医药知识,也夯实了侯洪志50多年的从医道路,使他逐渐成为名满豫东、悬壶济世的老中医。 为医必仁 尽显大爱医者心 侯洪志视患者疾苦为自己的疾苦,视患者为亲人,把自己的爱洒向卫生事业,也在人民群众心中深植了亲民爱民的情怀。 1988年,一位40多岁的女患者,因咳喘多方求医无效,已无法工作和正常生活,最后辗转找到侯洪志求医。经侯洪志细心诊治,患者一个月后痊愈,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其家人感激侯洪志,为他送来了“再世华佗”的锦旗。 1995年,一位不孕不育多年、多方求医无效的女患者找到侯洪志,哭诉自己如果再不怀孕,老公就要和她离婚,一个家庭就要解体。侯洪志对她的遭遇深表同情。经过认真诊治,半年后,患者成功怀孕,后来生下健康男婴。患者家人敲锣打鼓,为侯洪志送来“送子观音”匾额一块。 从医以来,侯洪志坚持“只看病情,不看背景”的看病原则。在他的眼里,患者没有贫富、贵贱之分,都是需要救治的患者。他敬重的只有生命,眼里只有患者。 1996年,一位农村患者因肠梗阻需要进行手术,由于家庭贫困,无力负担1000多元的医疗费用。万般无奈之下,其家人找到侯洪志,把治疗的希望寄托在了侯洪志身上。侯洪志耐心地为其诊治后开出药方。患者服下后不到一个小时,肠梗阻完全得到缓解,免去手术之苦和1000多元的手术费用。患者感激地握住侯洪志的手久久不放。 仁爱为先,视患者如亲人,侯洪志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医德。多年来,侯洪志担负着门诊、病房、会诊等繁重的医疗任务,他始终把对患者富有爱心、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作为对自己的一贯要求。 “带着感情下病房,凭着良心开药方”,是侯洪志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告诫科内年轻大夫:“医生只有热情为患者服务的义务,没有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的权利。”本着这种态度,侯洪志在给患者开药的时候,总是以患者的利益为重。他开的处方,一般的门诊平均自费费用不超过40元,住院患者不超过1000元。 有一次,同事接诊一位神经根髓鞘脱的患者,用遍了温阳药、补气药、活血药,效果还是不好。侯洪志告诉他,可以加点细辛试试。果不其然,患者按此思路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患者多次要表示谢意,都被侯洪志婉言拒绝。还有些患者给他送来罐头、香烟、鸡蛋等物品,甚至直接用金钱表达感激之情。对此,侯洪志丝毫不为之所动。经患者口碑相传,侯洪志淡泊名利的品性广为流传。 随着患者的口碑相传,找侯洪志看病的患者络绎不绝。侯洪志每天接诊的患者都在50人左右,多时达到100余人。无论是在家吃饭,还是夜里休息,常有人登门求治。每次他都热情接待,没有一次让患者失望而去。他说:“患者找到我,心里就有了依靠。我再忙再累也要给他们看病。”多年来,他治疗的患者不计其数,没有出现过一例医疗差错和责任事故。 1983年年底,郸城县出现乙脑大流行。受条件限制,当时医院搭建临时医疗帐篷,收治了近百名患儿。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侯洪志衣不解带,以院为家,守在帐篷里几个月时间,终于使十余名危在旦夕的重症患儿转危为安。 2002年“非典”期间,侯洪志主管医政工作,他亲临一线,并依据自己治疗温热病的经验,开出预防方剂,在医院免费提供给群众饮用。虽然单位离家仅几百米,但作为一线指挥员,他常常连续几天顾不得回家。 德艺双馨 中医学的领路人 杏林春暖,业精于勤。在现代医学发展迅猛的大环境下,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似乎已不再被人们重视,而作为一名汲取了中医治本养生、平衡机体精髓的老中医,侯洪志毅然担负起了传播中医学的重任。为此,他多次向院领导、卫生局和县政府建议,积极建言献策,就加强中医工作,和建设中医人才梯队等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他的争取和努力下,如今,郸城县人民医院拥有中医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1名,主治医师12名,住院医师11名,研究生4名,中医本科生36名,形成了合理而完善的老中青人才梯队,并开展了中药饮片调剂、中成药调剂和中药饮片煎煮服务,为中医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学科应用发展基础。 博采众长以中医为魂,大医精诚以责任为先。为了把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侯洪志成了郸城县人民医院中医内科学科的带头人和多项临床路径的起草者与制订者。他汲取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总结自己从医数十年的临床心得,多次组织医务人员开展“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以及中医药大型宣传咨询活动和中医技术人员培训工作,致力于中医治疗在农村的推广和中医药预防保健常识的普及,使广大乡村医生的中医技术有了显著提升,使老百姓享受到了“简、便、验、廉”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也把中医药治疗、养生保健等理念传到了千家万户。 德艺双馨、仁心仁术。在业务上,侯洪志永远是谦虚的。他说,中医古老而神奇,其理论博大精深,治法丰富多彩,要成为名医,不能单纯会看病、写文章,要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还要会传承,这是一位中医人应该担负起来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0年至1986年,在郸城县卫生学校任教时,他就把所教课程《中医内科》《伤寒论》等内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们在最短的时间里熟练掌握。他经常告诫学生说:“既然你们选择了中医,就要认真学习中医的精髓,那样,你们的人生才会有价值!”在他任教期间,所有的学生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现在有的成了科室主任、学科带头人,有的甚至走上了院长、局长等领导岗位,成了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骨干力量,扛起了传播中医学的大旗。 尽心尽力医治患者,毫无保留地传承中医药知识,是侯洪志一生的夙愿。在5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并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0余篇,其中专著《糖尿病的中西医结合论治》《肠胃疾病的中西医论治》,论文《浅谈治疗热痹的经验探讨》《论糖尿病的“活血化瘀”疗法》《自拟养胃汤治疗药性胃炎》《阳痿病辨证论治》等在业内获高度评价,先后在全国和全省大会上宣读交流。在他的字里行间,我们看到的是他对中医药事业的无限热爱,对传播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深切执着和真诚。 “殚心竭力半世纪,鞠躬尽瘁不图报”,这是侯洪志的真实写照,也是他毕生恪守的人生信条。在服务基层群众的过程中,他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在百姓眼中,他是大写的医者,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祖国医学文化的传承者,是备受尊敬和信赖的人。他是周口市五一劳动模范、周口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成员、郸城县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坚信,中医药事业在侯洪志这样的老中医这里将会继续发扬光大,更好地造福社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