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丁樱:严在做事 和在做人 |
|

本报记者 文晓欢 丁樱说,自己的“两面性很强”,一面是和善,一面是严厉。 这位从医获评“全国名中医”,从教揽获“全国中医药高校教学名师”的教授,如此做自我评价。 的确如此,丁樱严在做事,和在做人。处于工作状态中的她,几乎让儿科所有人断了懈怠的念头儿;除了工作状态,她慈祥、大度,非常关心人。 如此鲜明的“两面性”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人们都觉得顺理成章。 这就是丁樱,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医院前任“女掌门”,带领河南中医儿科跻身“国家队”的“领头羊”。她用言行诠释大道至简。 凡事当尽力去做,不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 一个人所信奉的准则,往往最能充分体现其做人的原则。 丁樱说,她的座右铭是“凡事当尽力去做,不要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愿做”。 这个准则的效力在丁樱的实践中彰显其魅力。一方面,河南中医儿科犹如一匹黑马,以跨栏之速跻身国内第一学术方阵;另一方面,1999年仅有25张床位的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仅用18年时间,成为拥有355张床位的国内首家中医儿科医院,年门诊量达40万! “当时真没敢想全国第一,做着做着就成全国第一了。”丁樱笑言,“我就对他们(儿科医务人员)说,‘看,只要你尽力,就会有收获’。” 事实上,只有同丁樱一起奋斗过的人才明白,儿科从科室到院中院,从省内不知名到多项成果全国领先,每一步的发展远非那么简单易行。这份“尽力”浸润着泪水和汗水的付出,有他们努力到无能为力也不会轻言放弃的执着在里面。 丁樱全面接手儿科时,科室发展举步维艰、人员流失严重,属于医院的“弱势”科室;经过调研分析,她果断推行专业方向分化,聚焦肾脏疾病、脑病等;随后,在医院的全力扶持下,持续扩大儿科空间规模和诊疗配置;与此同时,发展优势病种,研制中药散剂,保持中医药疗法的核心竞争力。 最多的时候,丁樱一天打过十几个报告;已成常态的加班中,她多次熬到凌晨;但凡从繁忙的行政事务中一脱身,她就查房、检查病历。这么多年来,大多数节假日,她都是集中时间写作、讲学、钻研课题。她说,自己不怕忙碌,只恨分身无术。 “她做事,精力比男士还旺盛。”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一区副主任宋纯东毫不掩饰自己的钦佩。他称赞丁樱“科室管理、人才梯队建设、疑难病例讨论等,处理得井井有条”。 就是在这样的“尽力”中,丁樱领导着科室,在国内中医儿科界率先开展了肾活检穿刺及病理技术;创建了河南省中医儿科肾病专科,其小儿肾病临床诊治及科研水平在国内中医儿科界处于领先地位;首次将小儿肾病“标本”辨证分型体系写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本科及研究生教材,在全国传播,教材沿用至今;她本人主持制定了小儿紫癜、佝偻病、痢疾3种疾病的国家临床指南。 也可以说,在获得全国名中医这一荣誉之前,丁樱的名字早已在业内成为儿科的一张名片。 不要盯着眼前的“芝麻”,要看到远处的“西瓜” “不要盯着眼前的‘芝麻’,要看到远处的‘西瓜’。”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任献青说,这是丁樱老师最常说的一句话。“所谓‘芝麻’,就是近期利益;所谓‘西瓜’,就是长远目标。” 任献青是丁樱带教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第一个博士生。从1996年至今,他也早已成为一方名医,但他说,“老师的这句话,我将一直恪守。” 任献青还记得,有一次老师检查完他的病历,直接当着他的面撕掉了那部分达不到教学标准的病历。 宋纯东说,自己硕士毕业时,论文在老师(丁樱)指导下,修改到都能背下来了的程度。但生活中,老师特别关心他们。尤其让任献青难以忘怀的是,逢年过节他去看望老师,离开时老师总要像送别孩子的家长一样,让他拎上水果、饮料等东西才“放行”。 “懂得她的严,是以培养优秀人才为出发点的严,所以对老师的尊重一如既往。”任献青还透露,医院组织的考评,每次丁樱得票都非常高。 (下转第六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