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名中医不应只是“稀缺资源”
丁樱:严在做事 和在做人
毛德西:厚德仁术 推陈出新
崔公让:勤求古训 衷中参西
1
11 1 2017年7月1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名中医不应只是“稀缺资源”
 

□刘 旸

    6月29日召开的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让我们记住了拥有“磊落人生”的国医大师张磊,也让我们被省内3位全国名中医的故事感动着——带领河南中医儿科团队,跻身中医学术“国家队”的丁樱;善用经方巧治病、力促中医传承推陈出新的毛德西;采用中医药活血化瘀、兼容现代医学方法,开创血管、疼痛治疗先河的崔公让。3位全国名中医的成长之路不仅与励志故事相伴,还与传承创新息息相关。
    据《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所述,我国中医药高层次人才缺乏、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纲要》进一步明确,到2020年,中医药人才教育培养体系基本建立;凝聚一批学术领先、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中医药人才;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执业(含助理)医师数达到0.4人。到2030年,中医药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一支由百名国医大师、万名中医名师、百万中医师、千万职业技能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的具体目标。
    但是,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过程漫长,许多名中医成名之时已是花甲之年。此时的他们除了学有建树,还在医术传承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可喜的是,我们从3位全国名中医的故事中了解到,他们除了自身修为之外,还有着“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教授”的身份。他们站上三尺讲台,倾尽全力将多年的医案总结成学术观点,教书育人;他们积极投身科研创新,用中医学术研讨等多种形式,传承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他们秉持中医特色,敢为人先、攻坚克难,成功带出一个个中医学术的优秀团队。
    在他们看来,名中医不应只是“稀缺资源”。他们正在身体力行,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制相配合、医院教育相结合”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传承方式,解决目前中医药人才培养中所面临的“考得了证却辨不了‘证’”“写得出论文却开不出药方”的问题。他们正在言传身教促使更多的中青年中医药人才快速成长,满足更多的患者对名中医的需求。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