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医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气管异物抢救加用腹部冲击按压效果好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发布抗感染药物安全性值得关注
实用验方
警惕陪诊者发生晕针
瘦人也会得脂肪肝?
孩子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孔德荣
1
11 1 2017年6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孩子的康复是我最大的心愿 ——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孔德荣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初见孔德荣,你会被她淡定从容的气质所吸引:柔和的五官,没有一丝凌厉。交流时,带着笑意的脸上总是散发着一种“岁月静好”的优雅气息,让人觉得没有距离感。身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院长,她总是一袭白衣出现在医院里任何需要她的地方。
    细细算来,孔德荣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已近30年。该院从最初简陋的三层小楼房,到如今花园式的就医环境,一如孔德荣从事精神病研究之路,一步一个脚印。30年来,她用坚韧、博爱和无私坚守,为无数精神障碍患者带去重生的希望。
环境艰苦 
立志献身精神卫生事业不言悔
    从一名普通的住院医生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副院长,30年的从医路,孔德荣走得踏实稳健。她涉足精神科的不同领域,注重学习,勇于担当,把自己历练成一名医术精湛、锐意创新的行业佼佼者。
    回想起百废待兴的“开荒”岁月,孔德荣感慨万千。
    1988年,孔德荣初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开始了她的精神卫生职业生涯。
    该院原名郑州市精神病福利医院,是一家治疗精神疾病的专科医院。当时该院仅有职工80余名,病人多、周转快,医生工作量大。当时国内治疗精神病的药物品种很少,副作用大,而且医院病房到处是铁门、铁窗,作为新人,第一次接触精神病患者,孔德荣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
    直到收治了第一个患者,她的内心才逐渐坚定:“这条路是注定的,必须继续走下去!”
    22岁的张明(化名)是一名职业经理人,不仅工作出色,人也长得英俊,由于晋升受挫引发抑郁,在家待了半年。据张明的母亲透露,张明严重自卑,无助、无望、度日如年,曾经娴熟的日常工作他做起来倍感吃力,曾几次有过自杀想法和行为,因被家人及时发现未致严重后果。从前温文尔雅的张明被病痛折磨得非常憔悴。
    孔德荣接诊以后,发挥所学,经过两个多月规范系统的治疗,使张明的病情逐渐好转。顺利出院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的张明,又恢复了以往的自信。
    患者的康复,让她初次体会到了精神科医生的价值。从此,她便坚定了一生从事精神卫生工作的信念。
孜孜不倦
勇攀精神疾病新领域
    1990年,怀揣着对精神疾病研究的热情,孔德荣来到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
    在进修期间,图书馆里数不尽的书本让孔德荣激动得无所适从,她如同一条干渴的鱼突然游到了大海,如饥似渴地学习。系统而专业的理论学习让孔德荣对精神疾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了自豪。
    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进修期间,孔德荣在加班加点地工作之余,努力撰写精神疾病的相关论文。在同年举行的全国性的中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病专业学术会议上,孔德荣的2篇学术论文入选交流,丰富了医学知识,开阔了视野。
    进修后回到医院不久,孔德荣在医院领导的支持下,邀请北京、上海等地精神科领域的“大家”齐聚郑州,成功举办了中南六省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专业学术会议,扩大了医院的影响力,提高了医护人员的学术水平。
    一直以来,孔德荣抓住一切机会去了解精神科最前沿的技术和研究成果,不遗余力地学习。1997年,由于业绩突出,孔德荣升任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医务科科长。除主持医政工作外,她还主持编辑院报《心理卫生通讯》、开通心理咨询热线……她集医生、教授和管理者多重角色于一身,用无数个不眠不休的夜晚,带领医院医疗、教学、防治康复等工作有序开展。
    2000年,医院新病房楼落成,收治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多,她主动请缨到郑州120急救中心学习院前急救,为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患者第一时间排除诊断,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追本溯源
“把脉”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
    作为医院引进的第一批“正规军”,在孔德荣身上,肩负的不仅是一位精神科医生的使命,还承担着学科建设的重任。在科研上,她奋力开拓,不断向新的领域进军,迈上了一个又一个台阶,填补了医院科研领域的一项又一项空白。
    长期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触发了孔德荣将精神疾病防治从源头抓起的决心。为此,她提升学历,利用节假日和公休假自费参加为期4年的中德国际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班,师从“世界儿童之父”陶国泰教授,使医院的发展始终与国际同步;2003年开设国内首个开放式儿童青少年病房,并将家庭心理治疗技术率先应用到精神科临床工作中;2008年在科室启动儿童多动症和认知行为干预研究,填补了医院科研方面的空白。
    张帆(化名)女,15岁,初二学生,2016年5月15日因“不上学、少语、自闭2个月”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病房接受治疗。
    张帆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母亲和奶奶常常因为教育方面的问题各不相让,这种家庭矛盾式的教育使张帆无所适从,她渐渐厌学、自闭,不愿与任何人交流。在药物治疗及家庭心理治疗等综合干预2个月后,张帆痊愈出院,半年后顺利返校。
    据孔德荣介绍,引发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90%是家庭因素,另外还有自身性格及过重的升学压力。家庭治疗的理念是家庭功能完整、家庭成员分工明确、每个家庭成员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功能,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成员之间互相支持、互相关爱。目前,病房正在推广全程治疗模式,即院前健康教育、院中健康陪伴、康复期健康指导。“我们致力于打造温馨、舒适的家庭化病房模式,让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摆脱疾病困扰,回归健康的家庭生活,拥有健康的人生。”
    她所带领的儿童青少年心理科2007年获批成为郑州市特色专科,2011年被评定为郑州市医学重点(培育)学科。目前,科室人员正积极创建郑州市医学重点学科。
严于律己
在务实奉献中彰显医者担当
    30年的积累,30年的成长,孔德荣在不断实践中实现了事业的一次次跨越。
    担任科室主任期间,为了掌握第一手资料,她每天都坚持查房,一年365天,只要不坐诊、不出差,她就会“泡”在病房里,整日围着患者转。她常常以实际行动告诉年轻医生:“在对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高超的医术固然重要,但先要有一颗诚挚仁爱的心!”
    与大多数精神科医护人员一样,孔德荣也被患者打过,甚至怀孕期间被患者用脚踢过,但这些都没能阻止她对精神疾病研究的热爱。
    在她心目中,患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她对来自全省各地的病人,对来自山区、农村的患者,更是充满了同情和爱心。她精湛的技术和高尚的医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爱戴和信任,每天都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她说:“医生的职责是治病救人,为每个患者投入多少精力,要根据病情的需要,而不是看身份和地位。努力帮助每一个患者解除精神疾病的困扰,回归正常的家庭生活,我们一直在路上!”
    由于卓越的专业贡献,孔德荣先后荣获郑州市首届百名名医、郑州市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郑州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郑州市十大科技女杰、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等殊荣;兼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精神卫生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河南省分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预防医学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郑州市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国家心理治疗师资格审定专家等。
    付出终有回报。凭借对专业的执着追求和对患者的仁爱之心,孔德荣收获了无数赞誉。“患者带着痛苦而来,带着欢笑而归,他们的康复是我最大的欣慰。”孔德荣语气格外坚定。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