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医院里的歌声 |
|
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以下简称郑大五附院)儿童康复医学科音乐治疗师郭大中,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萨克斯、长笛等专业的郭大中,毕业于某音乐大学音乐表演专业,辅修专业为音乐治疗。就是这样一个大学时的兴趣辅修,成就了郭大中的第一份职业。“选修时,大家都说这个专业就业前景好,所以我就选择了这个专业。真正成为音乐治疗师,是因为从小养育我的大姨得了脑血栓,我想用所学的知识帮助她康复。”郭大中说,特别单纯的理由让他走进了医院、走近了康复治疗。 2016年6月,大学毕业后,郭大中走进郑大五附院儿童康复医学科,每天接触的都是一些特殊的听众——自闭症患儿。于是,抱着吉他反复吟唱成为他工作的新常态。“音乐治疗课,有的患儿上团体课,有的患儿上‘一对一’,一节课30分钟左右,我全天都排的有课。”郭大中说,现在,他所在的科室住院患者达到了峰值,1天有200位自闭症、脑瘫或是身心障碍的小患者同时住院,而音乐治疗是多数孩子都会参加的治疗项目。 与这些特殊的孩子在一起,仅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必要时还要运用技巧,从孩子们简单的填空补词、音律节奏的变化上,捕捉到疾病康复的信息。“这些特殊的孩子有些很有音乐天赋,只是交流的方式不同。对他们的社交、互动以及注意力集中的训练,需要不断地重复。”郭大中说,这样的工作看起来枯燥无味,却给他带来了职业的存在感,“能够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帮助真正有需要的人,也是音乐的意义。” 一年来,郭大中为郑大五附院带来了歌声,医院里时常会出现小患者与其互动的温情场面。可是,郭大中的职业理想还不仅于此。“音乐是人类表达情感的本能,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音乐治疗得到身心的愉悦、疾病的康复。”郭大中如是说。 于是,不久前,郭大中的歌声又在郑大五附院的肿瘤内科的病房内响起。这次,他所面对的是不同年龄段的肿瘤康复患者。“在特殊患者面前,语言往往显得苍白无力,此时唱一些他们熟悉的歌,用熟悉的旋律来舒缓他们紧张的情绪,能帮助他们缓解病情、恢复健康。音乐治疗能让尖叫的患者安静下来,不再躲避治疗师的眼神等,控制和缓解他们的异常举动和过激情绪。”在郭大中看来,音乐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而不仅仅是一种辅助治疗方式。年轻的他也在为推广这种理念而奋力奔走。 目前,郭大中和他的同事们正致力于将音乐治疗向医院里亟待康复的肿瘤患者、老年病区的康复患者和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推广。“音乐治疗师虽然是个新兴的职业,但是这个职业所覆盖的领域却非常广泛”。郭大中的职业理想是让更多的人、更多的组织了解音乐治疗这个医学新专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