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现在感觉怎么样?”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办公室,一位医生正在与患者沟通,眼神专注,话语亲切,一边询问一边记录,举手投足间传递着“医者仁心”的敬业与慈爱——她就是该院门诊部主任医师赵青霞。 自1989年来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一路走来,赵青霞总是像一位相交甚久的老友那样与患者倾心交谈;又如一位温暖慈爱的邻家阿姨,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重拾生活信心。 将“信任”融入细节 “精神科疾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器质性精神障碍,一类是功能性精神障碍。要想明确诊断,往往需要医生极大的耐心。”赵青霞坦言。 在赵青霞收治的患者里,有一位老先生,给她的印象最为深刻。他是一位老年抑郁症患者,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病情反复而表现出双相情感障碍。 老先生写了《太阳总是圆的》《月亮总是缺的》两本书,来描述他不同精神疾病时期的心理状态。基于信任,在病情稳定后,老先生将这两本书作为礼物送给赵青霞,以表示感谢。 赵青霞说,双相情感障碍和抑郁症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躁狂和抑郁是交替出现的,有的人一生中只有一个交替周期,有的人一年就有好几个交替周期,还有的人同一时段就有两种表现,如上午、下午分别表现出躁狂相和抑郁相。 庆幸的是,老先生与赵青霞建立了信任。这种信任有利于患者病情稳定。 走入患者的内心 在门诊部,带着老式框架眼镜的赵青霞,透着邻家阿姨般的亲切之气,说话柔声细语;但一遇到患者咨询病情,便展现出一种“久经沙场”般的专业与娴熟。 在采访间隙,一位精神障碍患者的家属前来办理住院手续。 “病人住过院吗?”赵青霞问道。 “住过。”家属回答。 ………… 这位患者,10年前得过脑炎,出现过继发性的癫痫发作,4天前病情发作,自杀未遂,不得不入院治疗。 赵青霞经过细致的询问,确诊为器质性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准确地说是癫痫所致精神障碍。“这位患者的疾病经过治疗虽然控制住了,但是癫痫问题还持续存在。” “生活中,精神障碍患者会有比较严重的‘病耻感’,细微的言语刺激都可能引起患者病情加重。”赵青霞说。 精神检查是精神科医生的基本功,而在交流过程中走入患者的内心,则是赵青霞一直强调的重点。“了解一个患者,不仅要了解患者的病情,更要了解患者这个人。比如,患者的家庭、成长经历、职业、兴趣爱好、信仰、个性特点,还要关注患者的需求、困扰及顾虑等。唯有如此,医患之间良好的信任关系才会建立起来,而这样的沟通也是最为有效的。” 做“服务型”医生 与大多数年轻医生一样,赵青霞也曾有过“难以忍受”的工作时光。随着时间的推移,她回味起往事,更多的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患者比正常人更为不幸,我们的专业注定了我们必须付出更多。” 1992年,赵青霞还是一名主治医生。这天上午,一名兴奋躁动患者的嘶喊声打破了楼道内的宁静。这名患者挥舞着拳头,怒气冲冲地在病房里追打另外一名患者:“都走开,他要害我,今天让他看看我的厉害!” 这名患者个子高大,曾经习武,力气比常人大很多。“当时我们医务人员都很惶恐。”赵青霞回忆说,为了防止患者受伤,他们将被追打的患者藏在医院一个小房间里,但是打人者不肯善罢甘休,试图从小房间揪出被追打的患者。 后来,在他破窗进入小房间摔倒之际,几名医务人员合力才将其制服。 如今,赵青霞每天坐门诊,负责门诊质控,协调解决日常工作,还负责门诊大厅各个科室的协调工作,如门诊医疗文书书写、门诊处方书写点评、门诊排班、安排门诊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和门诊控诉等。相对来说,她喜欢做“服务型”医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工作更加“如鱼得水”。 “能够帮助患者,我内心充满成就感。”赵青霞说,“精神疾病无论是对患者本人还是对其家庭,负面影响都非常大。患者的康复,不仅拯救了其本人,同时也拯救了一个家庭。”说到这里,她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