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如今,近视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在青少年中患近视的人越来越多。2016年,由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国民视觉健康报告》白皮书显示: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超过70%,并在逐年增加,中国青少年近视患病率已经高居世界第一位。研究显示,2012年,我国5岁以上的人群中,近视和远视的患病人数大约有5亿,其中近视的总患病人数有4.5亿,患有高度近视的总人数高达3000万。若不采取有效的政策干预措施,到2020年,我国5岁以上人口的近视患病率将增长到51%,患病人口将达7亿。 今年6月6日是第22个全国爱眼日,今年的主题是“目浴阳光,预防近视”。就如何保护青少年的视力问题,记者采访了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的相关专家。 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主任庞辰久说,提到近视,就要先谈一谈屈光不正。所谓屈光不正就是因一些原因造成眼屈光系统结构发生变化,聚焦不准确,眼睛的底片上不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眼睛就看不清楚物体了。屈光不正包括近视、远视及散光,其中近视为最常见的情况。近视是由于眼球拉长或者角膜弯曲度过大,光线通过眼屈光系统处理后,本应该聚焦在视网膜上的影像现在却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表现为看远不清楚,看近清楚。 近视是什么因素造成的呢?庞辰久说,近视的原因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人种、性别、遗传、营养、地域差异等。其中,青少年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重要的原因。目前,学生学业负担日益加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在给人们带来了生活便利的同时,也给眼睛的健康带来了危机。《2015~2016年青少年眼部健康调研数据》显示:32.4%受调查的儿童平均每天在荧光屏前的时间为1~3小时,中小学生中平均每周注视荧光屏5小时以内的只有10%,时间超过12小时的占55%,大学生每周的上网时间则超过了40小时。 眼球内的睫状肌就像橡皮筋一样有弹性,而在近距离用眼时,睫状肌会一直保持紧张状态来调节眼球的焦距适应近距离成像,长时间连续近距离用眼使睫状肌得不到松弛,可导致睫状体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就是我们常说的“假性近视”。若不及时调整防治方法,久而久之,眼球逐渐拉长,演变为轴性近视,即“真性近视”,这时候眼球已不可能退回到原来的状态,所以“真性近视”不可逆转。 鉴于“真性近视”一旦形成即不可逆转,近视程度的发展与不健康的用眼习惯密切相关,近段时间,关于青少年视力的保护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目前,针对近视,虽然有准分子激光、飞秒激光等屈光手术可以矫治近视,从而使近视者摘掉眼镜,并且各类激光近视手术的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都很好,但是手术适合18岁以上的成年人,而青少年由于眼部结构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不建议采取激光手术治疗,仍然以非手术矫正及综合预防措施来预防近视。 研究结果显示,户外活动能有效降低近视发生概率,每增加1小时户外活动,近视发生率就降低10%。在美国,中小学非常重视视力日常保健和积极矫正方法,使他们的近视率仅为中国的1/3,父母与教育者鼓励学生多进行户外活动,减少上网与电子游戏等类似的活动。而在加拿大,中小学普遍课时较短,教育部门严禁补课等行为,保障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多数省份甚至规定中小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低于两小时,低年级学生必须达到4.5小时。 为了保护双眼不受近视的困扰,庞辰久建议人们“抬起头,走出门,放眼自然美景”,增加户外运动时间,让我们的心灵之窗向大自然“开放”多点时间,多接触青山绿水,才能有效预防近视的发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