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从呱呱坠地到最后的临终关怀……你我的一生,一直都有护士们呵护的身影。5月12日是第106个国际护士节,下面介绍的几位护士是我们广大护理工作者的代表,是护理工作者的缩影。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的期望 本报记者 刘 旸 “希望同学们能常怀一颗大爱之心、一颗感恩之心、一颗责任之心。用你们的大爱之心去对待每一位患者,用你们的感恩之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用你们的责任之心去对待每一份工作,那么长此以往,你们就会变得越来越优秀。” “希望同学们能常修从医之德,任何时候都不忘‘医者仁心’,不忘传承‘人道、博爱、奉献’的南丁格尔精神。医德是从医者的灵魂。” “希望同学们练好基本功。在平时的工作中大家都行,关键时候别人不行我行、别人不能我能、别人不做我做。同学们,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只有这样,在今后的人生中,你们才能出类拔萃,才能更加出彩!” 就在不久前结束的2017年河南省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技能竞赛闭幕式及颁奖仪式上,第四十五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柘城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宋静,用这样的话勉励参赛的莘莘学子。 在宋静看来,护理工作是终生学习、终生提高、时刻准备着的专业领域,理论培训、技能培训和综合素质培养,正是护理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质,向专业型、精英型护理人才进发的必由之路。“通过竞赛,选手们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在学中练,在练中切磋,在切磋中提高,又快又好地掌握操作要领。”宋静说,护理技能竞赛是展示每一位临床护理工作者护理水平的舞台。 这位获得护理界最高荣誉的护理工作者,结合她的护理职业生涯寄语后辈,是将护理工作还原到“人道、博爱、奉献”的护理本真,也把“时刻准备着”的护理状态再次真实呈现。
燕尾帽下救死扶伤 本报记者 刘 旸
记者初次见到2017年郑州市“最美护士”、郑州市骨科医院治未病科护士长郭文琴时,是5月10日15时。刚上下午班,她就开始为提升该科年轻护士的护理技能而奔忙。“我们科室的护士每天7时至22时两班倒,不间断地为骨科疼痛疾病患者提供预约诊疗、常规护理及跟踪随访服务,没有午休、不分假日。”郭文琴说,郑州市“最美护士”的荣誉,属于全科护士,是护理团队齐心协力的结果。 至今,有着27年护龄的郭文琴仍然清楚地记得自己当初加入护理队伍时的感受。“十六七岁时就开始学习怎么治病救人,当时的我觉得护理职业神圣而伟大,头戴燕尾帽的护士特别漂亮。”郭文琴说,能够参与到与生命和健康相关的事业中感觉很伟大,这是她理解的护理初心。 来治未病科工作之前,郭文琴做过10年急救护士。“开始工作后,我慢慢地发现护士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的;三班倒、压力大、直面生死,才是护理工作的真实样子。”郭文琴回忆10年的急救工作经历,“在病区、在急诊,遇到的患者多、危急时刻也多,有时患者的一句谢谢、一个笑脸,就会让我们有信心、有职业的自豪感。” 现在,从事护理管理工作的郭文琴,还在为丰富护理服务的内涵而奔忙。结合当下护理工作向服务社区、家庭等更多领域拓展,郭文琴和团队正在致力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转化成健康科普,向社区、向学校、向机关传播,传授护理技能。 “每年的护士节,我们都会以各种形式重温护理誓言。过了27年,我依然十分激动。”郭文琴说,时代的变化带来了护理大环境的变化,但是“实行人道主义精神,坚守救死扶伤信念”的护理理念,仍然在老、中、青三代护理人的心中传递。 这个护士节,郭文琴和她的“护理兄弟姐妹”依然会坚守在护理第一线,“对得起”自己的誓言。
我是患者的 关爱者和守护者 本报记者 张 琦 神经外科手术室总是牵连着生死,厚重的门外,是一群翘首以盼、心急如焚的患者家属;封闭的门内,伴着滴滴的仪器声,是协助患者与死神搏斗的医护人员。张玉琴,1988年在河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现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开始护理生涯。她满怀憧憬穿上白大褂,戴上燕尾帽,一干就是29年,并成为神经外科的护士长。 这是一份责任重大而又极为繁重的工作。说起自己的日常工作,张玉琴列举患者吃喝拉撒、专科护理等;这些看似繁琐的护理工作背后,需要高度的专业素养和强烈的责任心。在神经外科住院的患者往往经历他们人生中最为困难的时期,护士就成了他们最贴心的朋友。“科室现在的床位,基本每天都处于饱和状态。”张玉琴说,加班是常有的事:就是做一些很平凡的工作,天天围着科室和患者转,主要工作是护理好患者,保证安全,与家属沟通工作。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句话生动地说出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实际的生活中,护理工作者不仅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而且繁杂琐碎、既脏也累。张玉琴的父母即使自己身体不舒服要看病也不会找她,因为她常常因为科室的工作忙得没有时间请假。她说,在河南有千千万万个像她一样在护理岗位上兢兢业业的护士,在不同的科室,做着不同的工作;但是相同的是,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患者的健康默默付出,彰显出善和美。 “踏实做事,坦荡做人,善待患者,视患为亲。”张玉琴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她在平凡的工作中感受着人生百味,奉献着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成为患者的关爱者和守护者。
做守护生命的 天使 本报记者 文晓欢 魏秀芬是河南省胸科医院小儿心外病区副护士长、主管护师。她走上护理之路,与自己的姑姑有关。小时候,当护士的姑姑一下班,总要跟家人分享一些她所在病区成功抢救患者的事情,言语间充满了喜悦感和成就感,这让幼时的魏秀芬深受感染,对成为一名白衣天使充满了期待。 1999年,刚踏上工作岗位不到两个月时间的魏秀芬,“遭遇”了自己护理生涯中的第一次“紧急作战”。 一位患者术后突发心律失常,带教老师一声令下,三四位护士迅速行动,各司其职。其中,魏秀芬负责推抢救车。 “当时我心里特别紧张,紧张到有种快要窒息的感觉。”魏秀芬笑言,看着带教老师有条不紊地分配工作,觉得老师简直像是一位指挥士兵打仗的“将军”;同时,作为一名新手,魏秀芬特别害怕自己掉链子。 等顺利完成带教老师指派的任务,有了应急状态下的“实战”经历后,魏秀芬明显地感觉到自己的心态好起来了——技能经过了检验,有了自信心。 此后在工作岗位上的历练,让魏秀芬愈发明白,最初的紧张,甚至害怕,会随着业务的熟练程度而逐渐减少,当自己对患者的病情具备了“预见性”判断能力时,就可以像老师一样,有“将军”般临危不惧的能力了。 如今,早已是带教老师的魏秀芬,“指挥”了很多次抢救;最难忘的是2013年那次,她帮助患儿“跑赢了”死神。一个出生6个月的孩子被惊慌失措的家长飞奔着抱到病区,魏秀芬解开小被子一看,发现孩子浑身重度紫绀;伸手一摸,末梢循环非常差。魏秀芬当即把孩子送到病区抢救间进行抢救,吸氧、心电监护、扎留置针等,同时安排人带着孩子家属去办理住院手续。五六分钟后,孩子的心率上升,脸色慢慢恢复正常。 回顾这18年的护理工作,魏秀芬最深的感触是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生命来之不易,尤其是我们还拥有健康的身体,那么,一定要珍惜现在的生活!
憧憬、怀疑到坚信
王萌莎是温县妇幼保健院儿科的一名护士。在繁忙的儿科护理岗位上工作了7年的她,已经从一个懵懵懂懂的毕业生成长为医院的优秀护士,是科室的技术能手和业务骨干。这个现在依然执着地提升自己的优秀护士在回忆自己的职业经历时说:“现在再回过头来看,我内心其实经历了一个轮回,对护理工作由好奇到憧憬,再由憧憬到怀疑,如今是坚定地相信。” 出生在医生家庭的王萌莎从小就对医务人员那一身白大卦羡慕得不得了。“因为妈妈的关系,小时候我就经常在医院玩儿,那时候就感觉穿白大褂的护士们很漂亮,受人赞扬;后来上学时就选择了护理专业。”王萌莎回忆说。因为喜欢,王萌莎在学校时成绩非常好,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这让王萌莎第一次感觉自己好像天生就适合做护士。 “在实习时,儿科前辈的身手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王萌莎笑着说。参加工作后,她毅然选择了儿科。可是没多久就遇到了挫折。因为是新人,为患儿扎针时被家长质疑……当时,王萌莎一度怀疑当初选择护理行业是否正确。 王萌莎现在回忆起那时候的经历依然感觉“惨痛”。走出心理困境的王萌莎开始专注于专业技能的提升,苦练扎针技术,学习沟通技巧。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王萌莎已经连续几年被评为医院优秀护士。“我也有孩子,也更能体会到患儿家长的心情。我坚守当初的选择!”王萌莎说。 (王正勋 侯林峰 赵 璐)
本组图片由史尧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