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爱守护 ——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慈善惠民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吕文佳 本报记者 董 菲 通讯员 席 娜 慈善惠民病区简介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八病区始建于1998年。2000年,为了适应发展需要,该病区正式成为康复病区,主要执行福利、民政救治救助任务。 2011年,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正式设立慈善惠民病区,与郑州慈善总会合作,对郑州市低保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救助治疗。经过几年来的不断探索,病区管理日趋完善,专业技术力量日趋雄厚,逐渐形成了独有的医疗、护理服务特色,使社会低收入者得到较好的救治,一大批患者在这里康复后回归社会。 性格直爽、言语温柔的她,是护理人员口中的“大家长”;精心照顾“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敬业奉献的她,被大家称为“好护士”……她像“提灯女神”,温暖了千万人痛苦的心灵。她,是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慈善惠民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吕文佳。 顽强坚守 守护心中的医学誓言 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病区。这个病区位于该院大门对面,有一个独立的小院。若是不经意走过那里,人们很难看出这个病区与其他病区的不同之处。前不久,记者走进了这幢老式的病房建筑。 “我们这里收治的患者以‘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和贫困精神障碍患者居多,包括在大街上肇事、打砸物品、拦截路人等危害社会和伤害他人或伤害自身的人群。”吕文佳说,在慈善惠民病区,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大多数患者长期在外流浪,而且时常伴有各种躯体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我们科的护士只有具备全科护士的护理经验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才能胜任繁重的护理工作。” 每天早上,吕文佳都会提前半小时来到医院,第一时间到餐厅关注新入院患者及重点患者;8时20分进行晨交班,听取夜班护士汇报前一天的护理工作,解决一些疑难护理问题;随后全面巡视病房、督导护士工作、进行护理质控…… 精神障碍患者住院治疗期间没有家人陪护,从生活起居到用药检查,都由医务人员照料。为了照顾好每一个患者,吕文佳操着方方面面的心:患者上厕所,吕文佳要看看患者有没有带卫生纸;女性患者快来例假了,吕文佳要查看有没有准备好卫生巾;患者吃饭时,吕文佳留意观察所有人,并保证营养均衡。 在吕文佳的办公桌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摞笔记本,每个笔记本上都贴有标签加以区别,其中《护理质量检查记录本》《“三无”患者通知记录本》已经被翻阅得起了褶子。吕文佳频繁翻阅笔记本、记录信息,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患者,帮助“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早日与家人团聚。 以爱为灯 驱散患者的心灵阴霾 受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精神障碍患者容易受到人们的歧视。自2009年来到慈善惠民病区工作以来,吕文佳见过太多悲欢离合。精神障碍患者和健全人一样,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吕文佳经常亲身示范,要求护理人员时时处处维护患者的尊严。 一年冬天,有关部门送来一位流浪人员。当时,患者身上的衣服破烂不堪,身上的恶臭味非常浓烈;头发成条缕状,稍微走动,身上的虱子、跳蚤就会散落一地。吕文佳对患者没有一点儿嫌弃,积极带领护理人员给患者刮胡子、理发、剪指甲,为患者洗完澡后换上干净的病号服……为了让患者体体面面地出现在病房里,吕文佳和同事们忙了大半天。 一个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曾患有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和心血管疾病,需要接受长期护理与照顾。老人的弟弟不愿让老人转诊到综合医院,坚持做保守治疗。吕文佳和科室人员甘愿做老人的“儿女”,细心照料数年,直到老人离世。 17年的综合医院急诊科护理经验,让吕文佳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能及时察觉到患者的异样行为。不知多少次,她把自杀、自残的患者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无私呵护 朴实无华中绽放精彩 吕文佳五官周正,中等身材,洁白的护理帽下,是一张坚毅善良的笑脸。“我愿意干护理工作,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聊到自己的选择,吕文佳言语坚定。 “长期和精神障碍患者相处,如何调节自身的不良情绪?” 谈及这个话题,吕文佳语速放缓,顿了顿说:“作为一名精神科护理人员,我下班会在闲暇时间注意及时审视、排解及释放这种负面情绪,在助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助。” 有时,吕文佳也会和大多数护理人员一样经历无法言说的委屈:床位紧张、转诊困难……但是,一想到患者与亲人团聚的场面,有再多的委屈吕文佳也往肚子里咽。 近几年,院区救治的“三无”流浪精神障碍患者数量增多。“工作量和任务量直线上升,辛苦和劳累的程度跟原来真的没法儿比。”吕文佳带领护理人员加班加点,直到护理完最后一个患者才下班。有一次,吕文佳的女儿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关于该院的爱心报道,点赞说:“吕美妞,你真棒!干得漂亮!”那一刻,吕文佳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