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 可查看PDF版
|
|
谨防症状门诊叫好难叫座 |
|
□李秀荣 为了解决病人“不知道挂什么科”的问题,北京22家市属三级甲等医院将开设症状门诊,即根据病人的症状来命名的门诊,例如眩晕门诊、睡眠门诊。 根据病人症状而非疾病来开设门诊,确实是方便病人的好举措。长期以来,门诊一般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以及各种身体部位开设,比如皮肤科、肠胃科等。由于病人缺少专业知识,一些属于不同专科领域的多种疾病,会引起同一种症状,如头晕、头痛等,很多人不知道该去哪个科室就诊。即使有导诊人员指导,病人也时常不能一步到位,需要在医院挂两三次号、跑两三个科室、折腾半天才能找到病根儿。 在医院开设了症状门诊之后,病人挂号就诊就方便多了。比如,管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都可以挂头痛门诊的号;管它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头晕,都可以挂眩晕门诊的号。不仅一目了然,病人还不用担心挂错号。对医院而言,开设症状门诊,也是改善医疗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为病人提供更加人性化和精细化医疗服务的一大抓手。病人赢得便捷,医院赢得口碑,这就是一种双赢格局。 不过,症状门诊的开设也给医院提出了挑战。比如在北京某医院的眩晕门诊,医生会根据病人的病情,邀请相关科室,如神经外科、神经介入科、心内科、眼科、内分泌科、儿科等共同参加,通过多科医生面对面交流,形成多系统疾病、全身多发病、重症眩晕病人诊疗流程,为病人提供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这样一来,虽然减少了病人在不同科室之间的奔波,但是增加了医院的负担,医生数量会不会明显不足?会不会影响其他普通门诊、专家门诊?会不会增加病人的医疗费用支出?这些都是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症状门诊对医技水平要求很高,要求医生对某种疾病诊疗有一技之长,否则,症状门诊有可能叫好难叫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