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冯金灿
“30年前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收费处工作的张会计,您在哪里?我们全家人都想见一见您,想当面说一声‘谢谢’……”说起30年前的事情,今年74岁、家住周口市扶沟县包屯镇袁岗村的宋登明老先生,不禁泪流满面…… 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感让他对一个医院的会计持续寻找了30年呢?在这30年的岁月里,他的寻找又经历了多少坎坷呢?下面,我们一起回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吧。 1987年初,当时宋登明年仅12岁的儿子宋国昌因慢性肾病在河南省人民医院儿科病房住院。在儿科医生沈月华的精心治疗下,宋国昌的疾病逐渐好起来了。很快,到了当年6月份,因为家里的麦子需要收割了,宋登明只好让老母亲来郑州陪着孩子,自己回老家收割麦子。 在此期间,老母亲不慎大腿骨折了,需要住院治疗。由于家里经济条件不好,加上儿子病情趋于好转,宋登明决定带他们回老家治疗疾病。在征得医生同意后,宋登明为他们办理了出院手续。在住院收费处,为他们结算的是一位姓张的女会计。她为宋登明算了所有花费后问:“你在郑州有亲戚吗?”当时一头雾水的宋登明说:“没有,怎么了?”张会计说:“你的钱不够,还差70元。”宋登明听了这句话后,为难地说:“我明天回老家借钱,你看行吗?” 张会计了解了宋登明的情况后,十分同情地说:“你真不幸,孩子在这儿住了这么久,老母亲又骨折了。你要是回老家借钱,一来一回好几百公里呢,太折腾了。这些钱我给你补上,再送给你们一些车费吧!”说完,张会计从自己口袋里取出80元递给了宋登明。 宋登明结清费用,眼含热泪地走了。回到家,他把此事告诉了家人,老母亲郑重地告诉宋登明:“我们一家人要永远记住人家的恩情。” 当年秋天,宋登明家的花生丰收了。宋登明就带着一编织袋花生来到河南省人民医院。等到下班时,宋登明等到了张会计,就把花生送给张会计以表示感谢。 张会计接过花生,对宋登明说:“谢谢你!今天你不要回去了,在医院旁边的招待所住一晚吧,也不贵,一晚上5元钱。明天我把袋子还给你。”宋登明再三表示时间来得及,可以赶回家,袋子也不要了。但张会计郑重地说:“你一定不要走,明天我一定把袋子还给你。”看着张会计的神态,宋登明只好在医院附近住了一晚上。 第二天早上7时许,着急赶回家的宋登明在医院门口等张会计。不一会儿,张会计骑着自行车赶了过来。见到宋登明后,她把编织袋还给宋登明,然后转身就走。走了十几米后,她转身对宋登明说:“袋子里有粮票,你收好!”说完这话,她急忙去上班了。 随后,宋登明打开袋子,发现里面有100斤(1斤=500克)粮票。顿时,宋登明的眼睛里充满了泪水。他想,张会计没有白吃自己的花生,这是在帮助自己呢。这100斤粮票价值40元,自己那一袋花生最多值10元。 宋登明回到家后,把此事告诉了家人。宋登明一家人都表示,他们遇到好人了,一辈子忘不了恩人。 后来,随着事情越来越多,宋登明去郑州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见张会计的机会就越来越少。但他一直忘不了曾经慷慨帮助自己的张会计。 退休后,闲下来的宋登明回忆起往事,就想见张会计一面,当面表示感谢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由于年龄大了,无法出远门的他多次给河南省人民医院和几家媒体打电话,想找当年的恩人。“30年了,不能再见到您,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宋登明说,“我现在十分后悔,当时由于不好意思,没问一问张会计的姓名和家庭住址,现在一直找不到恩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