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显飞 许振涛 袁 博 文/图
王某,男,21岁,家住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患了绒毛膜癌并肺肝转移,痛失治疗机会,最终带着一丝留恋离开了这个世界。 王某由于腹痛、背痛20多天,2016年10月13日来到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根据病情,由肿瘤科收住入院。发病以后,患者体重下降约10千克,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贫血、白蛋白下降等,其他肿瘤标志物也有小幅增高。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纵隔占位,两肺多发病占位(转移癌),肝右叶多发占位(转移癌)。接着,穿刺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癌。 王某住院期间,由于出现了咯血、牙龈出血,医生给予止血药物及物理压迫止血,拟择期化疗。但不幸的是,患者因经济困难(婚前盖房子和结婚已花去大部分积蓄),无力支付较高的医疗费用,随后放弃治疗。主治医师反复告诉王某,该病治疗后有长期生存的可能,不及时治疗会出现风险。医生继续检查,发现患者睾丸正常,原发灶可能在纵隔或肺,患者没有再咯血,2016年11月2日去世。 原发性绒毛膜癌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原发性绒毛膜癌又称非妊娠性绒毛膜癌,与妊娠无关,男女均可发病,多见于青少年或儿童,年龄为出生7个月~35岁,为罕见的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常在手术中或病理检查时才考虑到,此病极易被误诊。 原发性绒毛膜癌发病学及组织来源:常发生于性腺,如卵巢、睾丸等;其他部位如松果体、咽喉部、肺、纵隔、食管、胃、肝、膀胱、肾、腹膜后等部位少见。非性腺部位绒毛膜癌由普通肿瘤向原始滋养层分化或化生而来。卵巢原发性绒毛膜癌可能由卵巢原始多能性生殖细胞分化而来,为纯绒毛膜癌,但多数混合其他胚细胞,如与胚胎性癌、无性细胞瘤、恶性或良性畸胎瘤、内胚窦瘤等同时存在。这是患者自己在胚囊体形成时,部分滋养细胞异常发展的结果,是来自其自身一代的滋养细胞,和其他肿瘤一样,是自体肿瘤。继发性绒毛膜癌(又称妊娠性绒毛膜癌)是来自下一代的滋养细胞。由于这些差异,导致治疗效果也不相同,原发性绒毛膜癌明显较继发性绒毛膜癌差。 原发性绒毛膜癌发病机制:不太清楚。绒毛膜癌细胞核型分析常有染色体变化,如染色体数目变化、染色体部分获得或缺乏及染色体重排。RFLP(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DNA(脱氧核糖核酸)分析有助于阐明继发性绒毛膜癌的发病机制,对于区别原发性与继发性绒毛膜癌有益。利用RFLP技术,绒毛膜癌基因组队可显示来源于妊娠。只有母系DNA时,一般认为是原发性绒毛膜癌。而来源于正常妊娠的绒毛膜癌则含有父系和母系两者的DNA;来源于葡萄胎的绒毛膜癌仅含有父系DNA。 2014年2月,《生殖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1990~2012年收治的女性恶性滋养细胞肿瘤3633例,非妊娠绒毛膜癌46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33例);同期其他男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418例,男性原发性绒毛膜癌与之的比例为1∶33。 13例男性原发性绒毛膜癌共有7个原发部位,包括睾丸(4例)、纵隔(3例)、松果体(2例)、肺(1例)、腹膜后(1例)、空肠(1例)和胃(1例)。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7例),其他转移部位还包括肝、脑、腹膜后和骨。关于治疗,13例均经手术治疗,其中12例同时加用了联合化疗或放疗。随访至2013年3月,其中6例存活且疾病无复发(随访时间21~138个月)。13例男性原发性绒毛膜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为54个月。 据了解,男性原发性绒毛膜癌预后较女性妊娠性绒毛膜癌差,经积极的化疗可延长生存期,肿瘤合并其他组织成分者预后相对较好。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