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 张月英

正在读报的张月英老人 刘云飞/摄
今年11月11日,我们欢天喜地地迎来了建院60周年大庆。60年来,全院干部职工克服困难,跨过一道道沟坎,以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华章。医院从1956年的一穷二白起家,到如今成为三级甲等医院、全国百佳医院、中原地区有名的现代化医院,我们这些老同志为此感到自豪。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倍感不易。1957年8月15日,我从郑州卫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洛阳市涧西医院(现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当时,医院刚建立,设在老病房楼二楼东侧的儿科病区只有40张床位,夏无空调、冬无暖气,冬天靠在走廊里的几个大煤炉子生火取暖,值班人员得不断加煤捅火。煤炉旁边有时还搭挂着几片患儿尿布。那时,儿科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是静脉输液。为了减轻患儿的痛苦,我们苦练基本功,互相在手背上进行静脉穿刺输液练习,照片曾刊登在《洛阳日报》上。半年后,2500例输液登记统计数据显示,一针穿刺成功率由原来的52%上升到88%,尤其是王玉兰、成爱媛、郝淑珍、张国兰等护士,操作快、稳、准,成功率达90%。这得到了院领导和市领导的表扬,更重要的是大大减轻了患儿的痛苦,备受家长们的好评。 每项医疗技术的提高和发展,都能给患者带来福音。1958年,麻疹流行。医院经常加床,有时一张床上住着两名患者,牌子上、病历上就写着“5床东×××,5床西×××”。当时麻疹、肺炎、心力衰竭的死亡率比较高。医院派去外地进修的医生带回了很多新方法、新技术。儿科开始应用洋地黄纠正肺炎、心力衰竭,大大提高了治愈率。原来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腹部胀气、口吐咖啡色样物患儿多没救,代德和医师就运用新方法给这些患儿治疗,效果非常好,挽救了许多幼小的生命。 1964年,儿科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洛阳市先进集体”。当时的市长卢成松为儿科签名颁发了一个很大的玻璃镜匾,一直挂在儿科病房的大门上。几位院领导还和儿科全体医务人员合影留念。在这个大集体中,我也得到了锻炼,努力工作,积极向上,有一次产假没有休完,就上班了。1964年,我参加河南省护士代表大会,被评为全省十位护理先进工作者之一。1965年,我作为全市卫生系统唯一的优秀党员代表,参加了中共洛阳市第三届、河南省第二届党代会。这都是党组织培养和教育的结果,是同志们大力帮助的结果,给我的工作增添了无限动力。我衷心祝贺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刘永胜、梁靓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