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6年7次精准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胡新生 郭明青 文/图
行程2万多公里 走进278个基层单位
2011年9月17日,新乡市二院的医疗专家们冒着秋雨、踩着泥泞小路、带着药品、拉着医疗设备,到原阳县韩董庄乡草坡村义诊,开启了沿黄河走基层的第一站,这一年的主题是“踏涛声越阡陌夜宿农家小院,听民音察民情放歌母亲河畔”。这一年,新乡市二院的专家们跟随媒体沿着黄河走进了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等地的30个村庄。这一走,新乡市二院的医疗专家们竟然连续走了6年。 2012年秋天,新乡市二院医疗专家的足迹镌刻在了新长北线(公路)沿线。 2013年秋天,新乡市城市公交终点站留下了专家们的印记。 2014年春天,新乡市二院的医疗专家为牧野大地千位老人送去了健康知识和祝福;同年8月27日,该院又启动了以“关注牧野基层,聆听关于人民公仆好故事”为主题的第五次大型走基层活动。 2015年秋,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新乡市二院的专家们在革命老区及贫困地区开展了第六次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 2016年11月15日上午,新乡市二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平协同中医科、烧伤科、急诊科等相关科室的13位医疗专家,携带心电图机、B超机、血糖仪、电子血压计等医疗设备,经过一个多小时的颠簸来到辉县市张村乡和漫村进行义诊和健康检查。医务人员在一片空地上摆上几张桌子,耐心地为群众检查、解疑释惑,温暖着群众的心。群众的热情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这是今年走基层活动40站中的最后一站,标志着新乡市二院第七次走基层活动圆满结束。从今年4月12日启动的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第七次走基层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15日。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新乡市二院的专家走进了辉县市、封丘县、卫辉市、延津县、原阳县、获嘉县、凤泉区、平原示范区及新乡县等地的40个村庄,行程4500公里,600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到了该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不一样的主题,一样的深情。6年来,新乡市二院大型公益活动继往开来,不曾间断,已经连续开展了7次。该院医疗专家到农村、进社区、进厂矿,足迹遍布278个村庄(社区、单位);走山路,跨河渠,越阡陌,转胡同,总行程达到2万公里。新乡市的3000多个村庄,该院医疗专家走了近1/10。据了解,经过新乡境内的中国第二长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全长5400多公里;从中国最北端的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到中国最南端的曾母暗沙,这一南北最长距离为5500公里;赤道周长约4万公里。由此看来,2万公里,6年来的7次走基层大型公益活动,新乡市二院医疗专家的行程相当于黄河全长的4倍、相当于中国南北端长度的4倍、相当于半个赤道那么长。
出动车辆500多次 派遣专家2000多人次
6年来,不管天气条件多么恶劣,不管道路多么坎坷,不管行程多么遥远,新乡市二院走基层活动从不间断。 6年来,从新乡市二院领导班子到各临床医技科室主任,从德高望重的退休专家到年轻有为的青年医师,大家都积极参加走基层活动。只要医院有安排,医疗专家们不管是下夜班还是节假日,都会在医院领导的带领下毫不犹豫地下基层。 在原阳县韩董庄乡草坡村,医务人员冒着秋雨,踩着泥泞小路,开启了“沿黄行”的大幕。在辉县市拍石头乡圪道村,医务人员欣喜地发现,经过帮扶,这个山村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前来义诊的医务人员发现,这里曾经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略要地,目前村里还有8位抗战老兵健在。 在封丘县李庄乡贯台村,不少老年人几十年都没有去过大医院。看到新乡市二院的专家来到家门口,这里的老人兴奋不已。在原阳县靳堂乡奶奶庙村,村民拉着专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目的是让专家到农家吃一顿家常饭。在延津县马庄乡原屯村,专家们在为8位抗战老兵进行健康检查时,这些抗战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 在2015年秋天第六次走基层活动中,为了不影响医院下乡的日程安排,在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新乡市二院B超室副主任翟慧萍在怀孕期间多次参与走基层活动,当地媒体以《怀孕4个月带头微笑义诊“蛮拼的”》为题进行了报道;2016年7月21日,该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广丽怀孕5个多月时还冒着酷暑到卫辉市太公镇大漫流村义诊。介入放射科主任王建民、骨二科副主任张有明等专家多次开着私家车赴辉县、封丘等地的贫困村义诊;重症监护室主任李刚、急诊科副主任杨光明、儿科二病区副主任王世全等专家下夜班顾不上休息就积极参与走基层活动;在辉县市南村镇寺泉村,麻醉科主任程太平、检验科主任高耀东在义诊结束后又来到长期卧床的3户村民家中进行走访;在新乡市二院走过的278个村庄里,发生了许多感人和温暖的故事,但在医疗专家们看来,他们收获更多。 在6年7次走基层活动中,新乡市二院共出动车辆500次,总行程达到2万公里,派遣义诊专家2000余人次,赠送药品器械价值10万余元,诊治农民6万余人次,发放防病治病宣传材料15万份,多次为偏远山区农民开办健康讲座。仅2015年下半年至今,该院共为住院贫困患者减免医疗费用100多万元。
收获与感动
新乡市二院负责人表示,基层医疗条件差,群众看病难。6年来,该院领导班子带头下乡,相关科室全力配合,为群众做实事。其实,专家们收获也很大。专家们深入基层,可了解群众疾苦,提高业务技术,升华心灵。 急诊科副主任杨光明:我每次下基层都是夜班结束后去的,在别人看来这样很辛苦,可我每次去心情都很激动。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一些义诊现场的图片,希望更多的人了解贫困地区老百姓的疾苦。有一次,一位朋友这样评价:“落叶黄花人情暖,妙手白衣民心宽。”我很喜欢这句话,尤其是“妙手白衣民心宽”,因为这是对我们医生下乡义诊的最好诠释。 麻醉科主任程太平:在辉县市南村镇寺泉村的那次义诊,让我印象很深刻。为了给几位卧床不起的八旬老人看病,我到他们家里,送去了治疗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在深山里,我深深地意识到,通过医生的双手,把医疗、药品送到基层的意义,意识到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给他们的必要性。希望医院以后多组织这样的活动,造福更多贫困人群。 B超室医生李婉雪:我是新乡市二院的一名新人,我对义诊感触很深。在基层,我看到因病致贫老人的艰难生活现状。让我震惊的是,有些老人七八十岁了还没做过B超,而这样的检查对城里人来说是那么平常。每次下基层,我都告诉自己,一定要尽心为贫困老人服务,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们。 新乡市二院6年7次走基层活动受到了《河南新闻阅评》《中国晚报界》的广泛好评;《新乡老区建设》还对新乡市二院“走基层、送健康”专题活动做了专题报道;《平原晚报》对义诊活动进行跟踪报道。2016年3月,新乡市二院被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等12家单位授予“全省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精准扶贫 明年再出发
这6年,新乡市二院不断加强硬件实施建设,建成并投入使用现代化的综合病房大楼;国家地市级医院综合能力建设项目一期“烧伤治疗中心病房楼”已经建成,即将投入使用。该病房楼地上6层、地下2层,建筑面积达到1.2万平方米,设置床位218张,集中了烧伤门诊、住院病房、烧伤手术室、重症病房、烧伤实验室等一体化的治疗模式。届时,该院将成为河南省一流的集救治、预防、科研、教学为一体的烧伤中心。 这6年,新乡市二院在医疗质量管理、临床服务创新、加强学科建设等方面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烧伤科、骨科、神经外科、口腔科被河南省卫生计生委确定为新乡市的治疗中心,其中烧伤科还是河南省重点培育学科,同时拥有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眼科等市级优势学科及一大批教授级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 这6年,新乡市二院在新一届领导班子的带领下,迈着稳健的步伐,以争创三级甲等医院为奋斗目标,实现了现代化医院的成功转型和跨越发展。 这6年,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新乡市二院医务人员从来没有忘记自己肩头的责任。在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同时,他们带着技术和设备踏踏实实地走基层,为老百姓送去健康知识和真诚的服务。 一件事情,6年的坚持,如此的形式,如此的坚守,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记者比较好奇,他们缘何出发?为何坚守? “群众看病太难了,往往将小病拖成大病,拖累了家庭。我们尽力帮助群众对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或许一片药、一次检查就能帮助群众预防疾病。这也是职责所在、使命所在。”新乡市二院负责人如是说。 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实施战略,河南省委、省政府也提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新乡市二院6年来开展的走基层活动已经将精准扶贫与行业特色有效地结合起来。该院将医疗精准扶贫的落脚点转换到群众家门口,从源头上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 回望来时路,6年的坚持和付出,新乡市二院的医疗专家收获了更多来自群众的信赖和感谢。带着这份信任和感恩,他们还会坚持走服务群众这条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守护全市人民群众的健康。

新乡市二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何平到群众家中送药品

一年又一年,这面鲜红的旗帜凝聚了新乡市二院专家们心系患者的一片深情。他们还会将这面旗帜一直传递下去。

一片空地、几张桌子……对新乡市二院专家来说,不管条件多么艰苦,只要能给群众看病,他们都会坚持下去。

2011年9月17日,新乡市二院的专家们走进原阳县、封丘县、长垣县等地的30个村庄,圆满完成了第一次走基层活动。

2012年秋天,在第二次走基层活动中,新乡市二院医疗专家的足迹镌刻在了新长北线(公路)沿线。

2013年秋天,在第三次走基层活动中,新乡市城市公交终点站留下了新乡市二院专家们的身影。

2014年春,新乡市二院召开第四次走基层活动部署会。

2014年8月,新乡市二院以“关注牧野基层,聆听关于人民公仆好故事”为主题,开展第五次走基层活动。

2015年,新乡市二院的专家第六次走基层。这次的目的地是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

2016年4月12日,新乡市二院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第七次走基层活动启动,专家们在长达7个月的时间里足迹踏遍40个村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