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深 度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专 版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六版:专 版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生活
PDF版查看  第八版:卫生文化
 
第二版:深 度
 上一版    下一版  
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何居高不下
图片新闻
这名医生靠工作“治病”
“红牌”医学专业的逆袭之路
1
11 1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红牌”医学专业的逆袭之路
 

本报记者 文晓欢  通讯员 崔 静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是如何在专业融合中塑造医学专业优势的?

被“红牌”专业选中 不少学生要求换专业

    《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每年都会对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情况进行全国性调查,列出“红牌”“黄牌”“绿牌”专业。“红牌”专业是指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较低的专业。而生物技术、生物科学与工程专业连续6年(2010~2015年)被列为本科“红牌”专业。
    受“红牌”标签的影响,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只有几名学生高考第一志愿报考了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其余60多名学生均是调剂来的。入学之初,要求换专业的学生比比皆是。
    李银萍则属少数。她的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了生物工程专业。她的父亲是一名兽医,对生物工程专业较为熟悉。“同宿舍8个人,除了我,其他人都为换专业努力过。”李银萍说。
    “这样的情况,直接导致大一上学期,学院的学生教育工作重心变成了稳定学生的思想。”时任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团总支书记的雷好利说。
    “面对‘被选择’该专业的学生,如何让学生在加深了解中爱上这个专业,享受本专业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呢?这很考验我们。”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朱武凌说。

塑造医学专业优势 努力解决临床问题

    “红牌”专业改姓“医”是第一步。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让医学院校的生物工程、生物技术专业在专业融合发展中塑造医学专业优势。
    这一改动并不难。新乡医学院于2004年创办的生物技术与生物工程专业本就是从基础医学相关学科中“长”出来的。“改姓”后的问题是:这些专业的医学核心或者医学教育核心是什么?很明显,是解决临床问题,保障大众健康。
    核心问题一旦解决,其他困难就云开雾散了。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上,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注重医学生物课程的开发和相关技能的培养,比如在生物技术专业中注重强化生物治疗和生物制药技术特色、在生物工程专业中注重呼应人口与健康产业发展需求。
    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54名教师教73名学生,让每一名学生都成了“宝贝”。在54名教师中,教授、副教授约占50%,具有博士学位者占60%以上,共承担16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一批省部级科研项目。名师出高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享有充分的自主权,可以炒学业导师的“鱿鱼”,也可以在不同学业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不同内容的学习。
    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还努力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其不当只会纸上谈兵的“秀才”。该学院用10多年的时间建成一个省级工程中心和3个不同研究方向的重点实验室、一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一个校级创新人才实训基地。值得称道的是,这些科研、创新性学习平台,不搞“小灶”,全部向普通学生开放,并接纳其他院系学生的申请。
    而且,在这里,低年级本科生就要接受基础实验技术模块化标准训练,学生从大二开始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进行自主设计性实验或进教师科研平台参与研究性实验。所有在校生平均每12人拥有1个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正因此,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生陈瑞峰才能凭借良好的实验能力和科研思维,创造在考研复试中由理论成绩倒数第一到综合成绩第一的逆袭神话。
    至此,组合拳开始发挥作用,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73名本科毕业生,考研上线44人,因有人不愿调剂学校和专业,最终有33人收到南开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或硕博连读录取通知书。
    连续3年,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的毕业生考研过线率都在60%以上,平均录取率超50%,其中30%的学生进入韩国釜山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及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深造。
    有趣的是,由于事先没有沟通,多名学生报考同一学校的同一专业。昔日同窗变成竞争对手,但“抱团考研成功”的神话也由此诞生。如李银萍和其他报考山东大学的4名同学同时被同一专业录取;4名同学被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录取。
    “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方式起作用了,让同学们坦诚相待,‘抱团’进步。”新乡医学院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崔新宇说。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