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声 音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乡医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五版:乡医周刊
 上一版    下一版  
濮阳县扶贫工作“接地气” 困难群众“门口就业”
永远的老院长
沁阳有支“骑行医疗服务队” 4年跑遍100多个村、服务群众8万余人
方城县 “六进”工程让五万多名群众受益
图片新闻
整合城乡医保还要闯过4道关
1
11 1 2016年10月15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永远的老院长
 

——追记淮阳县鲁台镇卫生院原院长崔庆余

本报记者 文晓欢  通讯员 宋全力  张 然

    2016年8月21日下午2时40分,周口淮阳,一位老人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消息传出,从县城到乡村,大街小巷,人们纷纷为老人的离去哀悼、叹息。这位老人就是淮阳县鲁台镇卫生院原院长崔庆余,一位普通的乡镇卫生院管理者。然而,在人们的街谈巷议与哀悼中,老人却又是那么的不普通。
硝烟弥漫的炮火中
他冲锋在前
    1947年10月,18岁的崔庆余入伍,迎来了他的戎马生涯。期间,他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解放大西南等重大战役,分别立下二等功和三等功,也成为一名共产党员。
   1948年8月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十万大军开始在淮海地区向国民党形成包围之势。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为了克服不利的地势条件,通过侦查,崔庆余所在的部队决定采取巧攻方式——找一名水性好的战士,携带手榴弹从上游顺流而下,靠近敌军一侧据点,投弹压住敌军火力,部队再趁机从西侧猛攻。找谁去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呢?一时间成为难题。
    “首长,请让我上,保证完成任务。”得知消息的崔庆余自告奋勇,“我是在湖边长大的,懂水性,有力气。”
    当天夜间,恰逢阴天,但敌人的照明弹照亮了半边天。崔庆余腰间带6枚手榴弹,从上游到敌据点约一公里,他间断换气,沉入水下往前游,游至敌据点北侧后,趴在岸边向敌据点投掷了两枚手榴弹,趁敌方一片混乱,又投掷了两枚。这两枚手榴弹正好炸飞敌方机枪手。敌据点的机枪突然停了下来,此时,解放军从西侧发起冲锋,最终成功占领这一据点。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打响后,崔庆余更是冲锋在前,先后参加大小战斗30多场,场场冲在最前方。
因病住院结缘医学
他苦练针灸
    1951年年初,崔庆余所在的部队接到铺设川藏公路的任务。22岁的崔庆余争当“修路突击队员”,在开山挑土架桥梁时,又因干活拼命,被同事们称为“拼命三郞”。
    在铺设通往二郞山的路段时,过度劳累的崔庆余患上了重感冒,高烧一直不退,后来又转成肺炎,被送往部队医院后,又并发了肺脓疡。
    经过治疗后,疾病虽有所好转,但崔庆余被告知至少还需要住院两个多月。
    听到这话,崔庆余暗自思忖:“住院时间这么长,还不如干脆学点儿医术,等复员后还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于是,崔庆余就开始学习针灸,一有空就跟医生请教扎针技术与技巧。为了练好扎针技术,他常常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有几次,还把自己给扎晕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与苦练,崔庆余能为患者扎针了,不少战友跟他开玩笑,说他是“久病成良医”。玩笑归玩笑,但从此,崔庆余算是与针灸结下不解之缘。
    1951年年底,崔庆余身体恢复了健康,但体质还是明显下降了。为了照顾他的身体,部队决定让他复员。
转业到地方当院长
他带出全国先进
    1952年年初,崔庆余转业后,先后在淮阳县城关卫生院、原搬口乡卫生院工作,1963年任鲁台镇卫生院院长。
    报到后,崔庆余并没有急于烧“三把火”,而是先走访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调研,初步摸清了医院的基本情况、人员的思想状况,了解了全镇医疗技术水平后,他从“政治学习”与“业务提升”两方面入手,开始了医院管理。
    每周一、三、五晚上,组织大家进行政治学习,做到“讨论问题不放空炮,商量内容不走过场,落实决策不能走样”,以解决人员思想和组织涣散问题;每周二、四、六晚上学业务,对流行病、多发病、常见病的治疗方案,让医务人员各抒己见,沟通交流,解决诊断技术低下、治疗水平不高的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尔后公社化的岁月中,崔庆余还组织各生产大队卫生员,每月集中进行两次培训,安排专人教授他们专业知识和技术学习。此举很好地解决了各大队卫生员缺乏技术协作精神、治疗水平低的问题。
    慢慢地,卫生院的口碑越来越好。崔庆余在日记中这样写道——“医院是人民的财产,不是我的小势力范围,我有义务和群众把医院一道管理好。”
    不过,讲究“以身作则”的崔庆余,终究还是伤了自己孩子的心。
    他的女儿崔秀梅,凭考试被鲁台镇卫生院录取,可医院裁员时,他第一个让女儿“下岗”。
    别人想不通,崔秀梅更是想不通。
    “闺女啊,医院人员那么多,收入那么少,咱不带头咋行啊。”崔庆余给了女儿这样的解释。为此,崔秀梅有半年时间不搭理老父亲。
    就这样,在崔庆余的带领下,鲁台镇卫生院先后被评为全省、全国卫生先进集体。
    此时,由于持续的钻研与学习,崔庆余的针灸水平也大大提升。每天早起坚持锻炼的他,常被人拦住,让他看病针灸,有时半小时,有时个把小时。一些群众还慕名前往他家接受治疗。
    除此之外,他还“上门服务”。鲁台镇谢庄村民刘某,患腰椎病多年,病重时卧床不起,打喷嚏时腰部也痛。崔庆余知道后主动跑到刘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为其坚持针灸5年多,最终使刘某重新站起来……
临终前再交党费
他对党一生忠诚
    崔庆余常说:“吾生幸有两个娘,一有妈妈二有党。”
    1989年,崔庆余从鲁台镇卫生院院长位置上离休后,组织上补发2000元离休金,他悉数缴给了党组织。
    “至今这笔钱还挂在卫生院的财务账上。对党忠诚,也成了老院长留给卫生院最大的精神财富。”鲁台镇卫生院现任院长刘永友讲,在任时,老院长每月发工资第一件事就是向组织缴党费,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每年七一建党节前夕,崔庆余还要拿出自己1/3的工资,向党组织缴纳一份特殊的党费,以表达自己对党的深厚感情。
    即便弥留之际,崔庆余还一心念着党。他儿子崔长良痛哭着说,临终前,父亲将一个小布包交给他,嘱托:“这一万块钱是我最后的党费,你一定代我交给党组织。”
    “老父亲一辈子,没安排一个子女上班,没给俺盖一间房,没为俺购置任何家产。父亲临终只为老母亲留下2750元的现金,400元生活费,还有存折上的8月的工资!”崔长良说,今年8月父亲住院期间,朋友看望他时给的2700多元钱,也被他购买成书籍,赠送给医务人员、住院患者了。
    事实上,买书赠书,并不是崔庆余一时之举。在任时,他开办了农家书屋,用自己的工资买来书刊,让群众免费阅读;离休后,继续发挥余热,每月的工资除了用于缴党费和生活费外,其余几乎全部用来订报买书,前后共投入40多万元,书屋内各类书籍杂志多达两万册。
    常念叨着“下一代好才是真的好”的崔庆余,40多年来,每年六一儿童节这天,都会走家串户,领孩子们到书店挑书,他来付钱。孩子们一挑就是十几本,每次都要花费三四百元钱。次数多了,书店营业员都误认为这位老先生是位带学生来买书的教师。
    但他自己却是个生活极其简朴的人。一把椅子一坐就是60多年,舍不得扔掉;室内从不装空调、风扇,一把芭蕉扇一扇就是几十年。
    70多岁的老邻居董秀梅讲,崔庆余每次回来都穿得不像样,夏天脚上的鞋常用麻绳拴着,平时连颗瓜子和糖块都舍不得吃,更不用说油条和包子了。这两年才穿得好一些。
    “老崔的钱,都用来买书和帮别人了,这几年每月才给我500元生活费。现在物价高,不够俺俩花,没办法,我只好拾柴火,买别人剩下的菜叶。”崔庆余的老伴不得已地说。
    即便如此节俭,崔庆余还是尽一己之力去奉献余热。
    生前,他主动要求义务为鲁台镇80多家订户承担投递报刊任务,一干就是30多年;还义务打扫公共卫生,无偿为群众诊治疾病。
    村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纷纷劝说崔庆余:“崔院长,您歇歇吧!毕竟年纪恁大了。”
    崔庆余则笑着说:“活到老就要学到老,还要干到老。作为一名党员时刻要有党员的样子!”
    他做到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位扛过枪、渡过江的老军人,共写了124本学习笔记和日记,坚持不懈地学习和传播党的最新理论知识。他说:“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战斗任务,我必须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天天检查自己。”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