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 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 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药事特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纵 览
PDF版查看  第七版:指 南
PDF版查看  第八版:百 味
 
第八版:百 味
 上一版  
最重要的是坚持
秋色正美
实习护士发错药之后……
阻击致残夺命的“温柔杀手”,冯黎明有话说
1
11 1 2016年9月29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点击目录导航下的PDF版查看可查看PDF版
  阻击致残夺命的“温柔杀手”,冯黎明有话说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王青莉  文/图

冯黎明  主任医师 内二科主任

    毕业于新乡医学院,曾在北京301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进修,从事心脑血管病诊断治疗工作22年。擅长脑梗死静脉溶栓及脑出血颅内血肿的微创清除治疗,尤其对大面积脑梗死、脑出血昏迷患者并发肺炎、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肾衰竭及“一氧化碳中毒”后迟发性脑病的防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科室电话:
    (0371)60312112,(0371)60312113。

冯黎明在病房为患者诊治

    9月16日19时36分,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37岁的张良突然出现言语不清、左侧肢体无力症状,行走时左下肢呈拖拽样,病情逐渐加重至上肢不能抬举,下肢不能抬离床面,以及伴有阵发性肢体抽搐,休息5小时后未缓解,最后家人拨打河南弘大医院急救中心电话求助。
    河南弘大医院内二科主任冯黎明在诊治中发现,患者说话含糊不清、大小便失禁,呈嗜睡状,血压高达180/105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空腹血糖高达20.5毫摩尔/升;颅脑CT显示:双侧放射冠区及基底节区多发性脑腔梗死。随后以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糖高渗状态、多发性脑梗死、高血压病2级高危进行治疗,患者病情快速得以控制并有了很大好转。让张良想不通的是,自己平时能吃能喝,身体没出现不适症状,怎么就患了糖尿病,还并发脑梗死呢?
    对此,冯黎明表示,糖尿病虽然被医学界称为“温柔甜蜜的21世纪流行病”,但是,作为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综合征,由它引发的眼、肾、心脏、神经、血管等部位的并发症很可怕。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的初期症状很难被人察觉,以及人们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较低,当患者发现时,病情严重且并发症已经开始威胁生命。
    悄然而至的“甜蜜杀手”,早期症状容易被忽视
    郑州市二七区的卫先生,5年前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病。3个月前,他发现自己有乏力、口渴、多食等不适症状,不到吃饭时间就饥渴难忍,饭量增加近乎一倍,体重却不增加。刚开始他认为是自己胃口好,直到出现失眠、小便频繁、视物模糊时,便于8月27日到河南弘大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显示:随机血糖为18.8毫摩尔/升,空腹血糖为11.02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为19.36%,被医生诊断为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高血压病3级高危以及高脂血症。
    冯黎明表示,卫先生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以及视物模糊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只要符合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随机血糖≥11.1毫摩尔/升或葡萄糖耐量试验两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的其中一条,就可以确诊为糖尿病。“在临床上,由于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认知不足,以及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不明显,甚至无症状,才导致这个‘甜蜜杀手’在肆无忌惮地侵蚀血管及神经系统、代谢系统、免疫系统,最终导致严重的病理改变。”冯黎明表示,有很多患者,发现严重的并发症后才到医院治疗,不但治疗难度增加,花费也高了很多。
    早期糖尿病具有隐匿性,虽然无明显症状,但是仍有一些蛛丝马迹。很多患者经常出现口干、疲惫乏力、膝盖酸软等症状;还有一些患者餐前低血糖,没有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但经常会在两餐之间有饥饿感,或是时常长疖疮或血压高,尿液呈白色状且有甜酸气味;也有一些糖尿病患者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指麻木感,下肢麻痹、腰痛、夜间小腿抽筋以及视力下降等症状,这些异常症状往往都是糖尿病的先兆。
    53岁的罗英,家住郑州市航海西路,患有高血压病3年,血压一直控制得较好,最高在160~180/100毫米汞柱,但一直未检测过血糖。今年7月22日,罗英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右上肢不能持物,伴有两个多月的头晕症状,他在其他医院检查有蛋白尿症状,进行治疗后,效果不佳。10天前,罗英觉得右侧肢体麻木症状加重,小便次数增多,并且伴有视物模糊症状。罗英便来到河南弘大医院内二科治疗,检查结果显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2型糖尿病眼病、2型糖尿病肾病以及高血压病2级高危。
    其实,与罗英一样的糖尿病患者很多。身体健康就像一副多米诺骨牌,随时都有可能坍塌。冯黎明指出,只有提高群众的糖尿病防治意识,才能达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致残夺命的并发症,却隐藏在“温柔”的面纱之中
    糖尿病作为一种容易引起全身并发症的慢性“温柔”疾病,如果耽误了治疗时机,带来的不仅仅是疾病的无法控制,更是高血糖引起的心、脑、肾、眼底以及周围血管的严重并发症。50%~70%的糖尿病患者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下肢血管病变造成的截肢,高出非糖尿病患者10倍;一半以上的失明患者是因为糖尿病。患有糖尿病8年者,50%都会出现视网膜病变;患糖尿病10~20年者,50%的患者会发生糖尿病肾病,20%左右的患者会死于肾功能衰竭。
    郑州市管城区45岁的天峰,患高血压病5年,血压最高为180/120毫米汞柱,未按照医嘱服用过降压药;空腹血糖最高为19.5毫摩尔/升,但没有多饮、多食、多尿、口渴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未按照医嘱服用过降糖药。
    今年8月18日,天峰出现咳嗽,持续性前额、双侧头部钝痛,伴有恶心症状,他以为是感冒,就自行服用了两天的感冒药,症状无明显改善。他到河南弘大医院就诊,测血压为160/130毫米汞柱,测随机血糖为14毫摩尔/升,头颅CT显示:左侧基底节丘脑区少量出血、破入脑室,医生诊断为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出血、高血压病3级高危。
    据冯黎明介绍,目前糖尿病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后第三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临床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特殊类型糖尿病。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膳食结构不合理和缺乏体力活动是糖尿病不可逆的终身性疾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一旦得了糖尿病就意味着一生都要和它做斗争,目前,还没有战胜它的医疗手段,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合理用药来控制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尽可能地降低对人体造成的损害。
    药物治疗是关键,但想与糖尿病和谐共处,却并不容易
    在医学上,治疗糖尿病的方式通常是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一开始基本都是服用磺脲类药物、促胰岛素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格列酮类)等降糖药物;当降糖药物效果不佳时,才开始注射胰岛素。
    冯黎明特别提醒:“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必须密切结合病情,以便能迅速地消除血糖过高、酮尿等代谢紊乱,促进机体利用糖类保证营养,并且使血糖、血浆胰岛素浓度波动接近生理范围,避免急性并发症和疾病感染的发生。”
    对于1型糖尿病,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糖尿病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是较为有效的。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应早期适当进行胰岛素治疗。患者可以选择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体治疗;病程短但血糖较高的中等体重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效果差的情况下,可以改为胰岛素强化治疗一段时间,可达到良好效果,仅靠控制饮食即可维持正常血糖。
    当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鉴别困难时,最好按照1型糖尿病给予胰岛素治疗。在冯黎明看来,因担心“胰岛素依赖”,很多“糖友”患病初期不愿接受胰岛素治疗,这是存在认识误区的。她说:“胰岛素除了可以降低血糖外,还有抗炎、调脂、抗内质网应激等作用,有利于激发人体正常胰岛素功能,避免自身胰岛素分泌遭到不可逆性损伤。”
    应该注意的是,妊娠期或备孕者、过敏体质、对动物胰岛素呈现免疫抵抗者以及间断性应用胰岛素者,应选用与人体内源性胰岛素完全相同结构和生物学活性的人工胰岛素。冯黎明经常提醒患者,良好的血糖控制是延缓病程、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应每周保证至少有一天测空腹和餐后两小时血糖各一次,并且把血糖记录作为药物治疗的重要依据。对此,冯黎明解释,监测餐后两小时血糖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调整用药方案及更好地控制饮食,避免高血糖发生,餐后两小时应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而非一餐结束。另外,每隔3至5个月,患者要到医院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掌握近期血糖控制的整体情况。
    管好嘴,迈开腿,用健康生活方式“养”好糖尿病
    除了定期监测血糖和药物治疗外,饮食控制、糖尿病科普知识以及运动治疗也是糖尿病降血糖治疗的重要手段,这5个方面的治疗被称为驾驭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任一方面在糖尿病的综合治疗中均不可替代。在这“五驾马车”中,健康教育是核心,饮食治疗是根本,药物治疗是关键,血糖监测是依据,运动治疗最实惠。冯黎明认为,糖尿病的病理本质是“胰岛素抵抗”,也就是说,糖尿病真正的危害不是来自疾病本身,而是来自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对危害健康的因素认识不足,只要在医生的帮助下成为好“车夫”,控制糖尿病就不是难题。
    “管好嘴,迈开腿,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恢复人体代谢脂肪、血糖、尿酸和平衡血压本能的最好办法,也是糖尿病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式。”在冯黎明看来,“胡吃海喝”和缺乏运动是造成血糖过度升高、迫使胰腺因加速胰岛素分泌而功能透支和衰竭的根源。
    冯黎明指出,控制总热量、均衡饮食是各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预防和控制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措施,管好嘴是关键,早、午、晚三餐进食要定时定量。不宜过饱、多盐及饭后马上吃水果,避免血糖升高;也不能少饮、少食,导致身体所需的葡萄糖来源缺乏而造成低血糖等。适当的运动能增加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血糖下降,改善代谢紊乱。另一方面,还能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脂水平,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变的重点在于观念的转变。因此,针对糖尿病患者、高危人群、患者家属及广大群众,采取形式多样、易懂易学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形成完善的健康教育体系非常重要。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