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
医学人文如何走进临床?在我国,有的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门诊基本接诊量半天是不能少于50名患者的,平均4~8分钟诊断1名患者。这样怎么和患者谈心理服务?怎么和患者沟通?根本没有时间!因此,医学人文一定要纳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体制不改谁也改不了。应该建立3支队伍来满足不同层面、不同人群的需求;只有分清责任、分解任务,才能把各个方面该做的事情做好。首先是基层医疗大军:社区、农村医疗保健体系一定要建立起来。如果社区医生能把80%左右的患者留在基层医院,只把10%的患者转诊到省级医院,各省的省级医院再只把5%的患者转诊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医院,这样做就可以了。现在是群众不太相信基层医院的技术水平,才导致大医院的患者非常多。当然,现在这种现象已经有所好转,县级医院有了长足发展。有些县级医院有了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和导管室等大型设备,当然还需要培养基层医生使用这些设备的技能,让他们用好这些设备。另外,需要积极推动民营医院的发展,来满足一些高薪阶层的需求。最后是公立医院。公立医院的医生什么患者都得接收,从发热、感冒到心脏移植等,如果什么都干,就会什么也干不好。 要实现医疗全程关爱,有几项基本要求:尊重患者价值观、选择权和需求;以患者能够理解的语言与其交流;缓解患者不适症状,控制疼痛;给予患者情感支持,缓解患者恐惧焦虑症状;做决策要征求患者和家属的意见;协调整合不同专业团队,实现综合服务;保持医疗服务的连续性,实现医院、社区和家庭的衔接;保证基本医疗服务的公平可及。这几项都是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的基本要素。 医学人文走进临床,有“3个不变”和“3个转变”。无论是西方医学还是东方医学,无论哪个时代,选择医学这个职业都有“3个不变”:一是价值体系。特别是在价值观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价值观非常重要。患者利益至上是不能动摇的,一定要坚守不变。《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中也提到,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都不能损害患者利益去追求其他的功利。二是医学的目的。医学目的不能变,医学绝对不是等人得病,医学追求的目标是预防疾病,促进全民健康。三是医学的责任。医学与教育一样,一定要是公共产品,要公平可及。应该是人人享有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在英国全民医疗保健制度65周年纪念活动上,英国卫生大臣提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医疗公平。并不会因为强调公平而降低效率。只有将重病、急病的患者马上治疗,不让病情稳定的患者占着资源,这才是公平。比如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占用着导管室,导致心肌梗死的患者来了没有导管室,这才叫不公平。健康公平不会影响科技的发展。英国的干细胞治疗、试管婴儿等先进技术,在全世界仍是领先的,基本医疗保健制度并不会和现代科学技术发生冲突,并且不会导致效率降低。 在新形势下也要变化,即“3个转变”:一是要从疾病的终末期治疗干预,走向疾病的预防和促进健康;二是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走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全程服务,全程关爱患者;三是从经验医学转向循证医学,最后转向价值医学。转化医学,最重要的是把产生的证据转化为价值,比如把证据写成指南,包括社区版本、公众版本,使大家都知道,才能最终变成广大群众自觉维护健康、预防疾病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每个人都了解医学知识,相信科学,改变行为,采取行动,才能最终实现医学的价值。 因此,整合医学、全程关爱,体现了医学人文的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医学目的的必经之路;提升医疗质量,控制医疗费用,改善预后,也是当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方向和医学教育、医疗服务不能漠视的改革需求。 (作者系我国著名心血管内科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