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金轶
近日,国务院医改办、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七部门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今年将在200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明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30%以上,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但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一些辖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热情不高,多个社区辖区居民人口签约率不到10%。(7月4日《信息时报》) 按理来说,推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不仅可让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享受“量身打造”的医疗服务,更可促进分级医疗,均衡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破解“看病贵、看病难”的困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看似贴近患者的家庭医生遇冷,令人反思。 细究起来,这种现象的产生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家庭医生数量供不应求。目前,我国全科医生人才原本非常缺乏,加之有志去基层医院工作的学医的大学毕业生少之又少,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基层医院“空心化”。有的家庭医生连接待正常的社区门诊都忙不过来,更甭提满足签约患者“叫诊”服务的需求了。这种“签而不约”的现象,使得医患双方的信任关系不牢固,家庭医生服务的种种利好缺乏普遍认同,患者渐渐地将家庭医生视为鸡肋。二是社区医院等基层医院医疗设备匮乏,有时患者即使很满意家庭医生的医技,但治疗往往因缺少应有的医疗设备而被迫中断。三是签约医生待遇不高。由于签约率不高及签约总量不大,家庭医生的收入与付出有时不成正比,这也严重挫伤了医生的积极性。 家庭医生遇冷,倘若一味地怪罪居民不识好歹,恐怕欠妥。这折射出家庭医生的诊疗水平与工作方式仍不能满足民众的需求。众所周知,美国人近九成的健康问题,都是由家庭医生提供服务并解决的。但如果检查有异样或难于确诊,家庭医生就会主动帮你联系专科医生去做更精确的诊断。美国的家庭医生履行着健康“守门人”的职能,决定着基础诊疗方案,也是转诊的“引路人”,后续的转诊全由他们说了算。美国家庭医生如此强势的背后,无疑有较强的专业水平做后盾。美国不但有着长达11年的周密的家庭医生培养制度,而且有7年一个周期的重新考试淘汰制度,对于不合格者吊销其执业资格。 可见,要想真正让家庭医生飞入寻常百姓家,就必须从医患两个方面破题,让医患都有获得感。一方面,要改变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知误区,构建和谐互信的医患关系,使居民愿意将自身的健康问题交给家庭医生解决;在解决大大小小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增强患者的获得感,这一点尤为重要。另一方面,作为新生事物的家庭医生,需要得到各方的细心呵护,方能确保其健康成长,确保从业人员数量充足、队伍素质可靠。同时,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破解社区、基层医生收入偏低的窘境,健全家庭医生薪酬、考核、评价的监督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医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