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创办一年综述 医药卫生报社社长 总编辑 杨力勇
编者按 一年前,抱着对全省12万余名乡村医生的满腔热情,在河南省卫生厅党组的支持下,由医药卫生报社主办的《医药卫生报·乡村医生特刊》(以下简称《乡村医生特刊》)应运而生。 短短一年,它已经覆盖到了我省6万余个村卫生所,实际传阅率达10万人左右。河南省卫生厅厅长刘学周在创刊伊始发出的“搭建乡村医生发展平台”寄语,正在变为现实。 从诞生的第一天开始,《乡村医生特刊》就注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那一刻,新农合已经在我省深入人心,中心卫生院改造逐渐深入,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方兴未艾,五大工程建设开始第一年的攻坚。所有的政策指向都表明,农村医疗卫生投入巨大,关注空前;12万余名乡村医生,盼来了好政策、好环境、好机遇。 但是,乡村医生独缺一个学习、交流、倾诉的平台。不只是乡村医生渴望这个平台,省级大医院需要,市级大医院也“钟情”,他们需要通过这个平台与12万余名乡村医生建立起紧密联系,再延伸到我省7000余万农民群众之间。 习惯 最近半年以来,西峡县五里桥镇北堂村的村民有了一个新习惯,有事没事,他们总会转到村卫生所,站在大厅中间的阅报栏旁,一字一字地阅读报纸。 他们看的是《乡村医生特刊》。结缘于这份自己看得懂、很实用的报纸,都是乡村医生乔伟、乔军昌、吴新明的介绍。看病的时候,村里的大夫们就会给他们说上几句:“门口阅报栏里贴有《乡村医生特刊》,上面的‘健康提醒’很有用,出门的时候可以看看。” 《乡村医生特刊》出版3个月时,记者到许昌县苏桥镇冯庄卫生所采访,只见乡村医生张志坚的电脑桌上,整整齐齐摆放着一摞报纸。说起《乡村医生特刊》上刊发的文章,张志坚如数家珍,他特别关注同行们的感悟,还有就是政策、经验介绍等。谈得兴起,他还常常拿出一份报纸,指着其中的一行文字,表示“这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记者凑上一看,几乎每行字下面都被标注上了或红或蓝的线条。 像张志坚一样,越来越多的乡村医生喜欢上这份报纸。一年前,与《乡村医生特刊》的相遇是个偶然;一年后,与《乡村医生特刊》准时相约,却又成了必然。一年中,他们见证着我省农村卫生的报道从粗疏变为精细,见证着一个个同行抒发心声,见证着记者编辑们报道农村卫生工作的热情。 《乡村医生特刊》出版10期之际,十几名热心的乡村医生表达了愿望,希望与《乡村医生特刊》共同成长,更希望每周与《乡村医生特刊》准时相约。一年后,这两个愿望成为现实:每星期四(后改为星期六),几万份《乡村医生特刊》通过邮政网络发放到乡村医生手中;每星期四(后改为星期六),他们生活与工作的状态变成文字和影像的描述,视野变得前所未有的开阔,12万余名乡村医生有了自己的圈子。 汤阴县宜沟镇前进街乡村医生李天才说,《乡村医生特刊》的出版,改变了他的生活。他常常是白天忙完工作,晚上就坐在案头阅读每一期报纸。更不用说,他心中涌动着的是一股倾诉的热情,每天熬到半夜也要把一篇“火热出炉”的文章装进信封,第二天一早寄往编辑部。 5月23日,《乡村医生特刊》“牵手乡医、温暖乡医”活动启动仪式上,一份份合订本刚刚分发到乡村医生手里,就被迫不及待地打开了。 炽热的阳光扑打下来,汗水顺着脸颊流下,丝毫影响不了乡村医生们专注的眼神。 平台 端坐的时候身子前倾,急切地看着前方,跃跃欲试。这是记者第一次见到孟津县常袋卫生院医生姚伟旗时,留下的印象。那时,他刚刚在《乡村医生特刊》上发表作品,倾诉的欲望特别强烈。 一晃一年过去,从第一篇文章《正确处理鼻腔异物》在创刊号上发表,到连续的笔耕不辍,姚伟旗的工作岗位已经有了不小的变化。由于在新闻报道中的突出表现,上级卫生部门向他抛来借调的“绣球”。 (下转《乡村医生特刊》第十六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