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第2版:综合新闻
   第3版:专版
   第4版:乡医特刊·健康专题
   第5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7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8版:乡村医生特刊
 
第6版:乡村医生特刊
 上一版    下一版  
走还是留——一个村医的两难抉择
我爱蒲公英
小小棒棒糖
花开无声香满园
代代相传中医药
生命之托 重于泰山
我的养生妙法——打坐
1
11 1 2010年7月31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生命之托 重于泰山
 


——记河南省优秀卫生院长、尉氏县十八里镇卫生院院长高华敏
□本报记者 李季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在于不仅要有高超的技术和责任心,更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心。高华敏自1997年开始从医起,便深爱上了这个职业,他始终把农民的生命安危放在第一位,把“生命之托,重于泰山”当作自己的座右铭,工作中刻苦钻研,探索创新,不断提高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努力让农民看得上病

  2002年高华敏被调到尉氏县大营卫生院任院长时,医院全年收入仅30多万元,忧心之余,他深感肩头责任重大。面对困境,他没有退缩,而是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与干部职工谈心,征求合理化建议,弄清问题根源,找到“服务跟不上、人心不齐、体制不活”是影响卫生院发展的主要原因。针对院里存在的问题,高华敏带领班子成员进行了一番改革,强化劳动纪律,制定奖惩措施,健全卫生院各项规章制度,凝聚人心,为卫生院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造一支优秀的医疗服务队伍,高华敏着重抓医疗行为规范、病历质量、优质服务、依法维护医患权益等环节,将院内各项任务公开,还编写了大营卫生院的院歌,每天上班前组织全体职工大合唱,以激发职工爱岗爱院的热情,从而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仅半年时间,卫生院门诊人次、医疗收入等主要医疗指标明显提高。高华敏积极推行以人事制度改革为先导,夯实分配制度改革基础。严格控制人员入口,放松人员出口,严格执行“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措施。此外,高华敏彻底转换工作方法,创新服务理念。为给病人提供最温馨的“人性化服务”,号召职工与患者换位思考,还推行“3米制度”,即卫生院职工见到患者,3米之内要打招呼,一系列措施的出台,让农村患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馨。

全力让广大农民看得起病

  高华敏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要求医护人员:“要把农民群众的医疗费用降到最低,让他们看得起病,不多花一分钱。”200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在尉氏县全面开展,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到行政村发宣传单和义诊,大力宣传国家的惠农政策。对乡里看病不方便的农民,他就组织医务人员下乡给农民体检,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华敏在大营中心卫生院工作5年来,卫生院业务收入由2002年的30多万元上升到2008年的260多万元,固定资产由原来的46万元增加到180万元;连续5年被县卫生局评为“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合作医疗管理先进单位”。高华敏本人连年被评为“合作医疗管理先进个人”。

尽力让广大农民看得好病

  高华敏充分地认识到卫生院要长期发展,就必须依靠科技兴医和人才培养,他和院班子成员经过反复讨论和思考,采取“请进来、走出去”和“在岗自学”的人才培养方式,先后选派多名青年技术骨干到省、市、县级医院进修学习,并与上级医院联诊。由于加强了人才的培养,卫生院人员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好的就医环境和工作环境对一个医院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刚到大营卫生院时,面对难以想象的困难境地,高华敏果断地选择了担当,号召职工自己动手粉刷门诊和病房,并多方筹集资金更新了X光机、B超等大中型医疗设备,分期建设业务用房近2000多平方米,全面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就医环境。2008年调任十八里镇卫生院院长,高华敏一如既往,大胆改革,及时调整了部分科室收支不合理现象,调整了老干部退休工资待遇、欠账等敏感问题。此外,他依然紧抓硬件建设不放松,在上级项目帮扶50万元的基础上,又自筹资金70万元,将危房门诊楼拆除并新建1400多平方米的门诊楼。十八里镇卫生院在今年年初全省卫生工作会议上被评为“5111”先进单位。高华敏还对卫生院的路面进行了全面硬化、亮化,专门建立了100平方米的发热门诊和留观室,有效阻断了甲流、手足口病等传染病的传染环节。
  2007年,高华敏当选为尉氏县第十二届人大代表,他还曾连续3年被省卫生厅授予“河南省艾滋病救治先进工作者”,连续5年被评为开封市“艾滋病防治先进工作者”,2005年被评为“开封市优秀基层卫生先进工作者”,2006年被授予“开封市优秀卫生院长”,2008年获尉氏县“科学进步二等奖”及“开封市中医治疗艾滋病先进个人”……在高华敏十多年的基层卫生管理工作中,他任劳任怨也收获颇丰。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