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妈妈课堂”建预防接种沟通桥 |
| |
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定期举办“妈妈课堂”,及时解答家长们关于预防接种的疑问:打预防针有什么作用,接种后应注意什么问题,《预防接种证》有啥用途……这都是妈妈最关心的问题。会议室里,妈妈们坐得满满当当,提出的问题也不少。防保科工作人员王秋红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把一个个问题讲得明明白白。听过课后,妈妈们满意地说:“今天才算明白了,打预防针、吃糖丸,作用大着呢,真是一次也不能少啊!” 为什么要预防接种? 一位姓王的妈妈问:“光知道给孩子打预防针,但为啥要打针呢?”王秋红解释说,孩子出生后,由妈妈传给孩子的免疫力,一般在孩子6个月,甚至在2个月时就逐渐消失,而孩子自身的免疫力还没有产生。为了让孩子尽快地产生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侵袭,预防接种是最经济、方便、有效的方法。比如,接种麻疹疫苗、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以分别达到预防麻疹和脊髓灰质炎发病的目的。 哪些孩子不能接种疫苗? 紧接着,又有人问:“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接种疫苗呢?”王秋红说,不同的孩子接种疫苗后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必须在孩子身心都健康的情况下方能接种。 各种疫苗生产出来都是经过严格检验、安全有效的,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尽相同,接种疫苗后出现的反应轻重也有所不同。要想减少或减轻接种反应,必须在接种前掌握儿童体质情况,如发现孩子有过敏、癫痫等病史,就不能接种。还有,如果孩子患有湿疹、疥疮等皮肤病,正在发高烧,或者患其他疾病还没有痊愈,营养不良、体弱等,暂时也不要接种,等恢复健康以后再接种。 预防接种前后应注意哪些问题? 一位妈妈问:“孩子打针前后要注意什么问题呢?”王秋红告诉大家,接种前,给孩子洗一次澡,保持接种部位皮肤清洁;换上宽松柔软的内衣,向医生说清孩子的健康状况,经医生检查认为没有接种禁忌症就可以接种了。 打过针后,要在接种场所观察15~30分钟,看孩子没有反应再离开医院。服脊灰糖丸前后半小时内不要吃热的食物、不要喂奶。 接种疫苗后,少数孩子接种局部会出现红肿、疼痛、发痒或有低热,有些疫苗接种后还会出现硬结,一般不需特殊处理,可等待其自行消退。出现硬结可用适宜温度的干净毛巾热敷,每天3~5次,每次15~20分钟。 接种卡介苗以后3~4星期,接种的地方会出现红肿,逐渐形成一个小脓疱,并自行溃破,流出一些分泌物。以后溃破处结成痂皮后自行脱落,留有一个小疤痕,这是接种卡介苗后的正常反应,不必惊慌。 极少数的孩子接种后可能出现高热,接种处的手臂红肿、发热,甚至出现全身性皮疹等过敏反应以及其他情况,这时应及时向防保科人员咨询,采取相应的措施。 预防接种证有什么重要作用? 一位妈妈问:“我们孩子的预防接种证找不到了,这事是不是很麻烦?”王秋红说,预防接种证作用可大了,它是儿童免疫接种的记录凭证,每个儿童都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建证并接受预防接种。儿童家长或者监护人应当及时向预防接种单位申请办理预防接种证,托幼机构、学校在办理入托、入学手续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未按规定接种的儿童应当及时安排补种。家长要妥善保管好接种证并按规定的免疫程序、时间到指定的接种点接受疫苗接种。如儿童未完成规定的免疫接种,因故迁移、外出、寄居外地,可凭接种证在迁移后的新居或寄居所在地计划免疫接种门诊(点)继续完成规定的疫苗接种。当儿童的基础免疫与加强免疫全部完成后,家长应保管好接种证,以备孩子入托、入学、入伍或将来出入境使用。 妈妈课堂的举办,建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提高了家长对预防接种的认识与接种后反应的处理能力。(王秋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