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中国人的骄傲 |
| |
中国援赞比亚第13批医疗队 庄志刚 国庆节就要到了,远在赞比亚的中国第13批援外医疗队队员,怀着对祖国的忠诚、对祖国人民的热爱已经努力工作了10个月。在这里,就医的患者中50%以上都是艾滋病患者。严谨的医疗作风、高度的责任感使每一名医疗队员都感到疲劳。根据两国政府的协议,医疗队员们可以享受中国的假期。因此,大家决定利用假期好好调整一下。 于是,我们想到了坦赞铁路,这是新中国最大的援外项目,用坦桑尼亚时任总统尼雷尔的话说:“它等于爆炸了一颗原子弹。”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为什么不去感受一下呢?最后大家一致同意:坐火车,去坦桑尼亚! 10月的赞比亚正值旱季,赤道的烈日如火炉一般。10月1日下午,我们来到了坦赞铁路的终点站——赞比亚的卡比里姆博希镇。由于旱季滴水不见,广袤的大地涂满了黄褐与枯干的色调,一派荒凉单调的景色。当我们走进车站广场的时候,眼前一亮,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建筑群映入眼帘。方方正正的候车厅大楼,白色的外墙透出典雅庄重的中国特色。大厅内宽敞明亮,给人舒心的感觉。候车大楼上方绿色的“新卡比里姆博希”几个英文大字显示出一种生机。在车站广场的右侧,矗立着一尊塑像,是一只象征着勤劳、智慧、进取的铁锨头。塑像底座上镶嵌着一块大理石,上面用英文写着“在赞比亚共和国总统卡翁达、坦桑尼亚共和国总统姆维尼在场的情况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委员陈慕华女士揭幕,以纪念坦赞铁路运营10周年”。从1970年10月坦赞铁路破土动工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35个春秋。看到这些满载着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人民友谊的建筑物,我从内心里升腾起一种自豪感。 列车行进在非洲高原上。极目远眺,平缓的高原像印度洋上的波涛,以壮阔有力的起伏向无边的原野扩展。列车在其中缓慢绕行,通过大小桥梁30余座、涵洞300余个、隧道18个,巍巍壮观。在欣赏大自然奇特壮丽景色的同时,我们无不感慨万分,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当年英勇的中国铁路建设者们克服的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坦赞铁路的建成通车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人在非洲大陆上创造的奇迹。一些西方国家的技术工程专家在参观了坦赞铁路的部分工程段后说:“只有修建了万里长城的中国人才能建设出这铜墙铁壁般的工程。” 旅途生活充满新奇与愉快,在通过坦桑尼亚海关时,海关官员非常友好地用中文向我们问好。当得知我们是中国援助非洲的医疗队时,他非常激动地说:“谢谢你们,我喜欢中国医生!” 坦赞铁路经受住了大自然风雨的考验,呈现出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条用钢铁铺成的1860千米的路,不仅仅是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交通要道,它已经延伸,越过印度洋,成为连接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3国人民友谊的桥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