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发热为主要症状者 (一)双黄连注射液 主要成分:金银花、黄芩、连翘。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及咽炎见上述症候者。 该药适用于感冒初期出现发热并伴有咳嗽症状者。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每次每千克体重10毫升,一天1次。或遵医嘱。 注意事项:1.如发生皮疹、瘙痒、眩晕、药物热应停药观察,对症处理。2.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抢救。3.如药物出现包装破损、药液浑浊或有絮状物,应禁止使用。 禁忌:对该药过敏者禁用。 (二)小柴胡颗粒 成分:柴胡、半夏(姜制)、黄芩、党参、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主治:解表退热,舒肝和胃。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食欲不振,口干咽干。 该药治疗感冒发热持续两三天不退者,效果较好。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一次4~8克,一天3次。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品。2.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三)银翘解毒片 成分: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 功能主治: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 该药是治疗感冒发热的常用药,且为纯中药制剂,药力适中,毒副作用较小,临床上见到上述诸症者,即可使用。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片,一天2~3次。 注意事项:1.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2.按照用法用量服用,小儿、年老体虚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四)感冒清片 成分:板蓝根、大青叶、金盏银盘、岗梅、山芝麻、对乙酰氨基酚、穿心莲叶、盐酸吗啉胍、马来酸氯苯那敏。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咽喉肿痛,全身酸痛等症。 该药主要适用于南方患者,北方地区宜于春天使用。该方属于中西药合剂,且中药多为南方植物药。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4片,一天3次。 (五)感冒通片 成分:人工牛黄、氯苯那敏、双氯芬酸。 适应症:用于感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咽痛、痰多等症。 该药主要治疗感冒发热伴见头痛、鼻塞较重者,服后有一定的镇静催眠作用。 使用注意:1.对双氯芬酸、氯苯那敏以及人工牛黄过敏者禁用。2.新生儿或早产儿禁用。3.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用法:口服,一次1~2片,一天3次。 (六)柴胡注射液 成分:柴胡。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该药清热作用较好,且使用方便,可以肌肉注射给药。 二、以咽喉肿痛为主要症状者 (一)板蓝根颗粒 成分:板蓝根。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病毒性感冒,咽喉肿痛。 该药仅板蓝根一味,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适用于病毒性感冒以咽喉肿痛为主要症状者。 (二)草珊瑚含片 成分:草珊瑚浸膏、薄荷脑、薄荷油。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消肿止痛,清利咽喉。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咽喉肿痛、声哑失音,急性咽喉炎属风热证者。 用法用量:含服,一次两片,每隔两小时1次,一天6次。 (三)复方鱼腥草片 成分: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辅料为蔗糖、滑石粉、淀粉、色素柠檬黄。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急性咽炎,扁桃体炎。 上述诸药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力较强,且有良好的利咽止咳之功,对于咽喉肿痛伴见咳嗽者最为适宜。 用法:口服一次4~6片,一天3次。 (四)牛黄解毒片 成分:人工牛黄、雄黄、石膏、大黄、黄芩、桔梗、冰片、甘草。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生,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该药不但可治疗感冒后的咽喉肿痛,凡是火热上扰引起的咽喉、口腔等上部红肿热痛之症均可使用。 (五)六神丸 成分:牛黄、珍珠粉、蟾酥、雄黄、麝香、冰片。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咽消肿止痛。主治肺胃热盛,郁火热毒内结咽喉口腔而引起的咽喉口腔疾患。 该药治疗感冒引起的咽喉肿痛常与其他感冒药配合使用。 该药含服,故配伍鹿香、蟾酥、冰片辛香走窜之品,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兼具止痛之功。诸药配伍,清热解毒、利咽止痛之力较强。 (六)穿心莲片 成分:穿心莲。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 用法:口服,一次2~3片,一天3~4次。
感冒的渊源 早在《内经》即有外感风邪引起感冒的论述,如《素问·风论》说:“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汉代张仲景以桂枝汤治表虚证,以麻黄汤治表实证。感冒病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诸风》篇,如“治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稠黏。”元·朱丹溪《丹溪心法·中寒二》提出:“伤风属肺者多,宜辛温或辛凉之剂散之。”明清时期多将感冒与伤风互称,并对虚人感冒有进一步认识,提出扶正达邪的治疗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