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院长倪福泉 本报记者 常俊伟 通讯员 张松林

艰难时临危受命 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是有60年的历史,地处辉县市中心地带的一所乡镇卫生院。建院初期,卫生院仅有十几个医务人员,房屋破烂不堪,仅有听诊器、体温计等最简单的医疗设备。 1998年,卫生院通过个人和社会集资,盖起了医疗综合大楼。从此,卫生院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入不敷出,举步维艰。2006年,倪福泉临危受命,成为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的院长。 上任伊始,面对卫生院窘况,倪福泉没有退却。他通过调研,理清了发展思路,以“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为切入点,首先从班子建设抓起,要求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廉洁自律,求真务实,真诚善待每一个职工。他严抓管理,细化分工,明确任务,落实目标管理,在诸科室实行科主任负责制、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管理,同时制订相对公平的分配机制以及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在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同时,把科技兴院、科学管理和医疗安全放在了卫生院发展的重要位置。短短几年时间,卫生院各项工作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 以人才为第一资源 倪福泉特别注重人才建设和科技发展,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名医效应”。名医是怎么来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来的,不是用口号喊出来的,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刻苦钻研、勤奋学习,善于总结经验,善于科研创新,在治疗患者中一点一滴日积月累、厚积薄发中来的,也是用心血和汗水蓄积起来的,更是被众多患者所公认的。作为医生,就要有这种精神和志向。因此,他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建设上可谓是“大手大脚”,在鼓励职工努力钻研业务技术的同时,根据卫生院的需要,每年都要派出2~5名专业技术人员外出进修深造和专科学习,对于各种短期培训、学术会议、知识讲座等学习形式更是全力支持,并在政策上提供方便,调动了职工爱学、想学、愿学的学习风气。 几年来,他为卫生院培养了数十名能征善战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指导了数十名职工考取了执业资格。倪福泉把内科分成了内一、内二两个科室,使内科住院患者较前增加了一倍。为满足医疗需求、方便患者,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卫生院又购置了CT、碎石机械、近视激光治疗仪、白内障乳化治疗仪以及电子宫腔镜等医疗设备,拓宽了诊疗渠道,扩大了诊疗范围,提升了卫生院的知名度,奠定了卫生院稳步发展的坚实基础。 向管理要效益 卫生院是窗口单位,人员素质、技术水平、服务态度、服务质量直接影响着卫生院的社会形象。倪福泉始终把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规范化管理放在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管理工作的首位。针对数年来医疗纠纷层出不穷,医闹事件泛滥成灾的社会现象,他在卫生院管理中首先规范执业行为,遵守诊疗规程,弘扬职业道德和保证医疗安全。 卫生院设立职能部门,对职工进行规范化医疗文书书写,诊疗技术操作规程,抗生素合理应用,毒、麻、精神类药物使用和管理,卫生院感染管理,输血技术规范等进行规范化培训。同时,每周五由院领导及各职能科室组成的综合检查组对卫生院进行综合督促检查,每周一下午科主任、护士长例会讲评,把防范差错事故工作做在前、防在先,做到警钟长鸣,防患于未然。现在,医疗文书书写一人一个样、记录不及时、格式不规范,诊疗技术操作不规范,乱用抗生素等不规范医疗行为已经从卫生院消失了。 倪福泉深知医疗服务每一个环节的重要性,把整个服务流程都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在提倡文明服务、规范服务、廉医诚信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列入了制度性管理。卫生院职工自觉养成规范化要求的良好习惯,人员素质和整体形象跨上了新台阶。 让环境改变形象 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改变着人们的需求意识。为了使患者愿来、想来,来之能安,倪福泉费尽心血多方筹资数十万元,于2008年利用两个月时间对辉县市城关镇卫生院综合大楼的墙壁、门窗以及水电、洗漱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全面整修换新:住院病区配置了空调,重要科室都配置了监控器,免费为患者供应开水,设置门卫、导诊服务台,救护车免费接送患者,正常分娩单病种限价,妇产科免费为产妇供应一碗鸡蛋水。他还为新农合患者开通了随出院随结算补助的绿色通道,免除了患者来回奔波之苦。 事情虽小,却体现了倪福泉为患者为社会,构建人文化、人性化、心贴心服务的这种精神,这种深受人们赞誉的服务理念。正是这些细微之处,让医务人员的心和患者的心贴在了一起,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