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晚期患者创32个月生存纪录,病情再度恶化时,他签下角膜捐赠协议,决定——
捐献最后一个健康器官 通讯员 王文龙 本报记者 吴玉玺 医患共同努力 创两年多生命纪录 6月30日下午16时,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内三科的病床上,46岁的金波郑重地在《公民生前志愿捐献遗体眼球(角膜)申请登记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作为一名肺癌晚期患者,他在该科罗素霞主任、陈小兵博士等医护人员的全力帮助下,已顽强生存了32个月,打破了此类患者的生存纪录。他知道,捐献眼角膜是他能给这个社会作的最后一点贡献了。 能把光明留在身后,他很欣慰。 “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相当规范,体现了目前恶性肿瘤治疗的三大特色,即综合治疗、规范化治疗和个体化治疗,这是患者能够创造生存纪录的前提。”河南省肿瘤医院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罗素霞如是说。 “金波患的是目前医学上难以攻克的晚期肺癌,确诊过程和大多数肺癌患者一样,都是一波三折。”据该病区副主任医师、金波的主管大夫陈小兵博士介绍,金波于2007年10月发现颈部淋巴结肿大,按淋巴结炎间断治疗2个多月无效后,于当年年底在北京确诊为肺癌骨转移、脑转移。 2008年6月,金波入住省肿瘤医院内科三病区治疗。该科成立治疗小组,始终坚持一个目标:在最大限度保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围绕这个目标,他们为金波制订了人性化、个性化的治疗方案,综合运用化疗、骨转移抑制剂治疗和目前肺癌领域先进的靶向治疗。 “这样的治疗方案,可以保证金波绝大多数时间均能正常工作。”陈小兵说,事实上,右晚期肺癌被确诊后一般只有11个月左右的寿命,但是金波凭着自身的毅力,很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 “这两年多来,他一直很积极地生活,差不多还像以前一样一心扑在工作上,很多客户都不敢相信他已是癌症晚期患者。”金波的爱人含泪说,很感谢医生的全力治疗,让金波陪他们度过生命中这宝贵的时光。 捐献健康角膜 对社会作最后贡献 一个多月前,金波的病情再度恶化,不得不躺到了医院的病床上。即使如此,他的心态仍然乐观。 “我们常常见到他不让家人搀扶,一个人在走廊活动。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会默默地向他伸出大拇指,表示鼓励。”内科三病区护士长任红艳说。 “前几天,他和我说起来捐献遗体的事。刚开始我觉得不能接受,后来见他坚持,也开始理解他了。他是想对社会作最后一点贡献。”金波的爱人说,但是她却不知道怎么帮金波完成这个心愿,只好求助于陈小兵医生。 “我们的医护人员听到他这个想法都非常感动。他现在的病情不容乐观,癌细胞已全面扩散,但是他的心中还想着他人和社会,真是难得。”陈小兵表示,由于人的眼球结构特殊,一般不会被癌细胞侵袭,可以说,金波目前能捐献的只有他的眼角膜了! “眼角膜移植是治疗眼角膜盲的唯一方式。全国有几十万盲人希望通过眼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光明,但每年都有无数珍贵的眼角膜随着逝者化为灰烬。金波的无私捐献很让人感动!”河南省眼库工作人员杜晓峰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