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浚县卫贤镇卫生院院长范红民 本报记者 张治平 通讯员 王怀根

2004年,34岁的范红民怀着满腔激情从舒适的县城来到乡村,当上了浚县卫贤卫生院院长。 当他迈进卫生院大门时,倒吸了一口凉气,垃圾伴着冰雪到处都是脏兮兮的,40多人的卫生院月收入仅有三四万元,甚至到了倒闭的边缘。范红民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卫生院搞出个模样来,不辜负这片热土上的父老乡亲。 凝聚人心 很多不景气的单位,往往都是歪风邪气占着上风。通过细心观察和走访了解,范红民掌握了职工的思想动态,找出症结后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卫贤卫生院管理制度及奖罚措施》。可有些懒散惯了的职工根本就没把制度当回事,规章制度宣布的当天,仍有两名医生中午跟病人家属出去喝酒。范红民除了责令他们写出书面检讨外,还执行了罚款。 可是第二天,他的岳父(卫生院内科主任)迟到了2分钟。范红民一视同仁,不仅严厉批评,还坚决执行了罚款制度。 许多持观望态度的职工从内心感觉到,这是动真格的了。迟到的、早退的、串岗的、离岗的、推诿病人的、不负责任的现象没有了踪影,到处可见的是爱岗敬业的身影和井井有条的工作秩序。 励精图治 范红民另一个大动作是新建病房楼,虽然有国家的三项基本建设项目建设下拨的40万元,但建设需要的资金还有20万元的缺口。 于是,卫生院勒紧腰带办公、省吃俭用硬挤、向亲朋好友讨借、工程人员垫支,570平方米的病房大楼总算建起来了。接着,200毫安X光机、生化分析仪、血流变、心电监护仪、脑电地形图、高氧治疗机、微量元素分析仪、B超机、血球分析仪、彩色多参数病人监护仪等先进的医疗设备也陆续引进。 之后,他们借着国家对项目单位二次建设的大好机遇加上自筹资金,在较短时间内完成了门诊楼的改建,又新增医疗用房260平方米。 短短几年时间,一个冬有暖气、夏有空调,医疗环境彻底改善,诊疗水平明显提高,服务半径逐步扩大的全新卫生院呈现在百姓面前。卫生院2009年门诊量达到36286人次,是2004年的10倍;业务收入245万元,是2004年的7倍。 亲情服务 “乡镇卫生院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民,我们要视农民朋友为自己的亲人。如果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儿难办,环境再好,谁也不会乐意来你这里看病。”范红民这样告诫职工。 范红民借鉴外院的经验,结合本院的实际,制定了《卫贤卫生院优质服务实施细则年度考核办法》把便民、利民、惠民的措施进行了量化、细化,定期考核,把服务态度、服务质量与工资奖金、评先、评优、职称晋升挂钩,使患者真正体会到了来院如到家的感觉,实现“一次就医,终生为友”的承诺。 2005年春节,是范红民到卫贤卫生院任院长的第一个春节。已经安排好各项工作回到家中的他,突然接到电话称有位病人点名要他看病。他二话没说就去车站坐车。春运人太多,公共汽车根本挤不上。为了不耽误病人,他自己花了100多元雇车赶回卫生院。回来之后,病人已经值班医生初步治疗后回家了,为使病人安心,他又赶到病人家中看望他,这令病人万分感动。 赤子情深 范红民不仅是一位医术精湛的好医生,更是一位精于管理的好院长。无论在公共卫生建设还是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都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了使全镇所有出生儿童都能及时享受国家的免费免疫政策,卫生院对孕妇进行健康检查,为新生儿及时接种各种疫苗。范红民时常和防疫科的人员一同下乡,耐心做工作、讲政策,不管计划内计划外,都及时接种各种疫苗。结核病防治、督导、调查,传染病流调、消毒,处处都有他的身影。 自从2004年任卫贤卫生院院长开始,每一年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时时处处都能找到范红民的身影。2004年、2005年的时候,由于多数老百姓不了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管在收费,还是在收集照片、资料汇总、信息核对工作中都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每当此时,范红民都会不厌其烦地解释、苦口婆心地劝说,最终使百姓高兴而归。由于他工作切入实际,卫贤镇的新型合作医疗工作每年都排在全县的前列。 甲型H1N1流感疫情发生后,对传染病一向高度重视的范红民,从发热门诊的建立,到对院内职工的培训,一环扣一环,有条不紊地开展流感防控工作。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院长,范红民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在基层医疗卫生这个有限的空间里,他默默奉献、任劳任怨。卫生院连续几年被评为“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卫生院党支部被镇党委评为“优秀党支部”;他个人数次获省、市、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医务工作者”称号。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未来,范红民正满怀信心地用手中的笔,描绘着卫贤卫生院更美好的蓝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