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 旸

乡村医生封广银与本报记者交流
“这个《合订本》非常好,很有保存价值!我一定好好留着,有空就看看!”在西峡县五里桥镇白鹤村标准化卫生所初次见到封广银时,他就以嘹亮的嗓音吸引了我。身穿白大衣、满头花发的他接过赠阅给他的《乡村医生特刊合订本》时,激动得不停地表示感谢。 “我们工作在基层,信息来源渠道比较少,《乡村医生特刊》对我们帮助很大,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了政策,并指导我们如何落实,谢谢!谢谢!”封广银说。 “别光是感谢,还有什么意见没有?”当报社领导问及对《特刊》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时,封广银马上答道:“多报道报道我们村医,报道一下我们如今的卫生所,让大家看到变化!” “我们想知道的是,别的地方的乡医们都是咋干的?有啥不一样的经营管理模式?人家的卫生所有啥特色?《特刊》可以都给俺们报道报道,让俺们也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封广银用语言和肢体动作既激动又热情的向我们阐述着他的想法。 “不走近基层,难了解需要。”这是记者此次参与《乡村医生特刊》“走近西峡·牵手乡医·温暖乡医”活动的最大感受。从封广银这样一位从赤脚医生一路走来的老乡医身上,我们找到了“下基层、深层次、新视野、广服务”办好《乡村医生特刊》的动力。 再次见到封广银时,是在第二天的乡村医生座谈会上。特意前来参会的他,脱下了白大衣,换上了便装。这一换装,让人发现他不仅是一位疗伤救人的医生,也是一位年近六旬的老者。在乡医的岗位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他,本身就是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一笔财富。因为乡医最了解广大的基层群众,最了解群众最需要的基本医疗服务,并为守护农民兄弟的健康默默耕耘着。 座谈时,大家都很关心在封广银退休之后,工作将由谁来接手的问题。他自豪地说:“俺儿子现在跟着俺干,我退休了,他接班!他可是在河南省中医院毕业的大学生!”看到乡医后继有人,大家热情的鼓掌,眼中都充满了希望。 “我还建议《特刊》多刊登些老药新用、药品不良反应、过敏反应等问题帮助年轻的乡医找准病因,帮助他们提高。”封广银说道,“还希望能刊登一些误诊病例,让大家对照病例,寻找差距、避免医疗事故。” 对年青一代所寄予的希望,在封广银的眼里显现的特别热切。这不仅是他对儿子的期望,也是他对所有工作在基层的同行们的希望。以老带新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托起了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