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药香浓郁 |
|
本报记者 张晓华 医圣的魂魄不灭。踏上南阳的土地,仿佛就看到了山坡上背着药篓的身影,仿佛就闻到了草药香。 这香味可不是虚无缥缈的幻嗅——巍巍八百里伏牛山脉,孕育着多少种神奇的野生中草药?况且,这里还种植着20多万亩的山茱萸。 走进遍布在每一个村落的卫生所,你才发现,药香还有另一个来源呢! 只见这些卫生所的药房里,褐色的中药柜与西药架并列而立,静静等待着取用。在小小的村卫生所居然能有几百味中药,这怕也是中医药故里独特的景象了。 与此相对应,“中西医结合”、“针灸”、“中医内科”的门诊牌,在卫生所随处可见。 在五里桥镇白鹤湾村卫生所,记者与负责管理药房的大夫封静聊起了中医药。白鹤湾村共有1800多口人,卫生所共有3名大夫。记者好奇地打听,这小小的卫生所一天能开出多少付汤药。 封大夫说,要视季节而定。如果是在冬天,每天能开30~40剂;春秋天20剂左右;随着天气越来越热,煎中药不方便,可能会降到10多剂。 “喝汤药的都是老年病人或慢性病病人吧?”记者问。 “不见得,老年人健康知识有限,认为见效快的才是好药,都是被逼得没办法了才吃中药。恰恰相反,年轻人中愿意喝汤药的越来越多了。他们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中医的了解更多些。现在,许多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来看病都主动要求开汤药。”封大夫的话,让记者精神为之一振。 中医药的继承与发扬,就落在这些认可和热爱中医的年轻人身上了! 然而,仔细观察了几家诊所后记者发现,与西医对比,中医药在基层的优势实在很微弱——其“简便验廉”的特色,放在如今的社会大环境里无力发挥。野生中草药的减少、煎药的漫长过程,失却了简便;成本的提高,使一付汤剂的价格少说也要七八元,跟同效西药价格基本持平。 要想让这浓郁的中药香,重新飘满神州大地,不是一朝一夕所能为之的,但我们相信一定会有这么一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