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小沛

乡医座谈会现场 从2009年7月创刊至今,《乡村医生特刊》像一棵青葱的小树,在河南省卫生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报社的有力领导下、在报社员工的努力和奉献中,已经走过近一年的风雨历程。如今,它已扎根农村这片沃土,在广大乡村医生的积极参与和呵护下,茁壮成长、发展、壮大。 5月22日、23日,《乡村医生特刊》的编辑、记者来到西峡,走近朴实的乡医,倾听他们对特刊的评价及建议。 乡医一赞:它是政策工具书 22日一早,大家驱车赶往五里桥镇北堂村卫生所。在卫生所大厅一侧,大家一眼就看到了贴在宣传栏里的5月13日的《乡村医生特刊》,头版头条《防治手足口病,基层在行动》赫然映入眼帘。 面对突然而至的领导和记者,一时间乡医们有些不知所措。听说来的是医药卫生报社《乡村医生特刊》的编辑、记者,医生们抛却了最初的拘谨,热情地拿起放在桌子上的特刊,连声称赞。乔军昌医生说:“咱们的《特刊》办得太好了,我们一有时间就学习,病人待诊和输液时也会拿起来翻看,你看,这些报纸都翻烂了。” “每一期的内容都很丰富、很实用。”在五里桥镇白鹤湾村卫生所,乡医封广银医生也给予《特刊》很高的评价。他赞叹特刊以最快的速度,向乡医们传达和解读了国家,特别是河南关于农村卫生的方针政策。他说道:“有次我在《乡村医生特刊》看到刘学周厅长关于新农合报销政策的讲话精神,他提出‘大病按病种解决、小病按人头解决’我记得很清楚,以后的工作中就知道该怎么办了。” 他提出,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对政策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而像他这样的乡医还有很多,为此他希望报纸对一些政策内容增加解读,同时指导思路要分开,针对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等不同的基层卫生队伍,分层次报道,以便于他们更准确地领会精神。 同时,《特刊》在为广大乡村医生建立健康传播的平台、适宜技术系统培训的平台、生动健康宣教的平台等方面的努力,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已在乡医之间口碑相传,成为乡医身边的良师益友。采访中,大家一致反映,《特刊》为他们提供了简便实用的适宜技术,有知识、有理论、有案例,各种形式相得益彰,增进了乡医朋友对某一问题的系统认识,帮助他们提高了诊断、用药水平。 乡医再赞:它是业务指导书 《特刊》不仅为广大乡村医生传达了党和政府的农村卫生方针政策、系统地培训了理论知识,二版的乡医互动和三版的经验交流还为大家提供了吐露心声、交流经验的舞台,为乡医营造出一方自己的精神家园。 “记者同志,我还有几点想法想和你说说。昨天讲了那么多,晚上我又想到几点,后悔得一晚上觉都没睡好,今天一早就赶过来,想着在交流会上再好好和你们说说。”23日的经验交流会上,封广银说,别看《特刊》不大,内容却通俗易懂、实用,同行们诊疗经验的总结与交流,可以让他“拿着报纸自己找差距,看看人家的先进经验,自个儿就能作个对比。看看别人是怎么对待病患的,处理容易误诊的病例别处的医生是怎么做的,他们的经验和做法哪些好、哪些对自己有帮助,立马就能看到、学习到,在工作中用到”。 在经验交流会上,与会的乡医代表普遍提到,《特刊》里介绍的农村医药适宜技术、误诊经验、单方验方,让广大基层乡村医生交流经验、交流技术的要求得到最大满足;乡医互动栏目真实地反映了乡医的工作、生活状态,每个乡医都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身影,百姓也从中看到了乡医工作的辛苦,从而对大家的工作多了一份支持,感情更加贴近,医患关系也变得更加和谐。交流会让乡医们感受到了领导的重视,让他们有了拿起笔就创作的冲动,表示也要把自己平时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以及生活趣事,以文字、诗歌、图片等形式记录下来,通过《特刊》提供的这个良好平台,和同行交流经验,分享心情,提高技术水平,服务更多的农村病患。 乡医期盼:成为长久的朋友 “我从事农村工作35年,从没像现在这样,感到工作有盼头、有目标!《乡村医生特刊》的创办,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上级领导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这让我们打心里感到温暖……”作为乡医代表发言时,封广银真情流露。他说,《特刊》真切了解了广大乡村医生的需求,真正服务乡医,是河南广大乡医可信、可交的亲人、密友。他一定会在《特刊》的帮助下,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把关爱转化为动力,使今后的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丁河镇卫生院院长宁献品为人直爽,他拿过话筒直言:“我以为这是一场走形式的交流会,没人会真正在乎我们说什么,所以刚开始我没发表意见,现在,我看到你们大家是真是想走近我们,听听我们基层医生的心声和体验……”他提起往事说道,以前他没有订阅《医药卫生报》是因为发行渠道的缘故,导致他不能按时收到报纸。在了解到报社领导得知情况后,立刻改变了发行渠道,变自主发行为邮局代发,并和邮局签订了协议,保证每份报纸都能及时送到订户手中。这让宁献品觉得医药卫生报社的领导及职工特别愿意听取基层的声音,肯虚心接纳任何建议,他希望《医药卫生报》“继续保持作风,把报纸办得更好”。 (下转第15版)

丁河镇卫生院院长宁献品畅言心声
(上接第16版) 军马河卫生院院长柴金峰讲到,南阳是个中草药种植大省,西峡的村卫生所个个都设有中药药柜,这里的村民也非常信任中医,愿意使用中药治病。为此,他希望特刊“能增加中草药的应用,及中医知识的介绍”。 简村卫生所的李清泽医生建议,“多刊登一些有特色的医院和科室介绍,方便基层医生指引患者就医,减少患者盲目就医带来的负担”。 田关曹沟村卫生所李俊耀提出,“针对感冒、胃病等乡村常见病,特刊应该给以更多处理及用药指导”。 朴素的语言、热情的赞扬、真诚的建议像阳光和雨露,给《乡村医生特刊》这棵小树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更加贴近农村卫生工作、更加贴近基层医生的工作需要和精神需求,将特刊办成一份深受乡村医生喜爱的自家的报纸——这是《乡村医生特刊一直遵循的准则和奋斗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准则,基于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基于广大乡医朋友对我们工作的认可和积极参与,《乡村医生特刊》才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