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全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梁东文 本报记者 王 平 方尧尧

平顶山市郏县冢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粱东文
傍晚时分,记者赶到梁东文院长家中采访。正值吃饭时间,梁东文接了一个电话,卫生院有急事需院长处理。梁东文听罢,把饭碗一撂,对我们说:“卫生院有事情,我得赶快过去,对不住各位客人了!”说完,梁院长就匆匆奔卫生院而去。 据梁院长的老伴介绍,梁东文经常是在家屁股还没坐热,就被卫生院一个电话给叫走了。闻听此言,记者深深感到,梁东文全身心扑在工作上,卫生院没理由不兴旺发达。据悉,在1999年他被任命为冢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时,卫生院只有几间漏雨的房子,职工工资都发不下来,人心涣散,而且卫生院欠外债五六十万元。当时,梁东文的心被刺痛了,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副担子挑起来。 对事业负责,强力打造塑魂工程 “精神对物质的比重是3:1”。梁东文认可拿破仑的这句格言,历来看重塑造员工的良好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然而,粱东文说,单纯靠一个个会议或是一个个偶然事件,是不可以提升全院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反而增加了全院职工的迷茫、迟疑和不安全感。于是,他总结经验,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制订出了《冢头镇卫生院管理与规范》。该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便于操作,对各方面的管理都作了翔实的规范和规定,内容从文化建设到各科室的规范化管理,为卫生院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使得卫生院管理者的思维真正转化为大家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使彼此之间能够达成共识。这是一个把管理者的权力智慧化的过程,使管理者与全院职工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始发点,达成一定的心理契约。 对同志负责,提升职工发展空间 “员工第一,策略第二”,是管理大师韦尔奇的经营信念。他曾经说:“与其召开一堆令人麻木的策略会议,或是为炫耀新的机器设备而巡视厂房,还不如把每一天的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上。”据调查,在许多地方,职工最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发展前途,认为教育和培训是公司为他们提供的最好福利,因为教育和培训是提升、进步的前提。因此,卫生院不仅仅要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才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为培养员工和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他以身作则,把自己学到的好资料、好思想在每周一的例会上同大家分享、交流,而这例会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带领职工到兄弟医院学习先进经验,并从各科室抽调人员轮换到县、市级医院去进修学习,以把每个医务工作者都培养成为一个复合型的全科人才,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他还为学科带头人、高职称及对单位有贡献的人解除后顾之忧,在子女就业、住房、工资福利等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在卫生院里,职工经常说:“我们想到的,院长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院长也替我们想到了。”正因为这些,冢头镇卫生院成为郏县乡镇卫生院发展速度最快的单位之一。 对患者负责,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粱东文说:“大多数患者对医院的不满意,并不是对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不满,而是对他们的服务态度不满。有些医务人员态度差、语言生硬、缺乏耐心和热心,使患者感到在医院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心,感到在医院受了窝囊气,对医生产生不信任感。当治疗效果不佳或药物有副作用时,这些便成为医疗纠纷的诱因。” 于是,梁东文提出医院的一切工作都要以“患者的满意就是我们的追求”为起点和最终目的,紧紧围绕“一切为患者”的服务宗旨大力开展人性化服务。冢头镇卫生院先后开展“患者选择医生”,让医护人员明白“三个第一”“三个怎么做”和“三个满意”。“三个第一”是把患者的呼声当作第一、把患者的需要当作第一需要、把患者的满意当做第一标准;“三个怎么做”是患者怎么顺心就怎么做、怎么安心就怎么做、怎么开心就怎么做;“三个满意”是让患者满意、让群众满意、让社会满意。为了方便患者,冢头镇卫生院于2009年又买了中药粉碎机,解决了患者为粉碎药物麻烦而不愿服中药的问题。梁东文动员单位的全体职工广泛的与患者交朋友,并印发了医疗快速宣传卡片,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关政策、卫生院的情况和人员的联系方式全都印在上面以保证患者、医生、院长信息联系的畅通。 付出总会有回报。梁东文一心扑在工作上,对事业负责、对同志负责、对患者负责,把卫生院的卫生事业搞得蒸蒸日上。他也获得了一系列荣誉,连年被市、县评为先进个人,还被评为河南省乡镇卫生院优秀院长、河南省卫生系统先进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