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问 道(下) |
|
——拜师求学感悟录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韩伟锋 水饮上池,洞垣一方 “水饮上池,洞垣一方”语出《史记·扁鹊传》。传说扁鹊早年受学于长桑君,并服所授之药,饮以上池之水;一月后能隔墙视人,以此诊病,“尽见五脏癥结”,而成一代名医。 何为上池之水,如何洞垣一方?“将生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大医之道何在?吾苦苦求之而不得!阅历渐增,用心日久,渐有所悟。张磊老师早年即以熟读经典,善于背诵汤头歌诀名动杏林;熊继柏教授四大经典更是出口成诵,通熟古籍;陈津生老师早年既得岳美中、方药中、张顺臣等大家指点,对中医经典用心颇深,独有神悟;吾师邱保国研究员年逾古稀“仍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手不释卷,勤勉不息!张磊老师、熊继柏教授均十三岁习医,十七岁悬壶,数十年诊病不辍;陈津生老师日门诊百余人,非典之际,更是不避险蹊,饥渴疲劳,一心扑救!余遂恍然而悟,欲成大医者,必苦读经典,反复临床,多师名家,无他耳! 目无全牛与治神 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其中有这么几句话:“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译文为“我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是整头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了活动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 神乎其技,妙哉!大道相通,万物一理也! 好一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何谓神?“神乎神,耳不问,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使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论》) 何谓治神?“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所。”(《灵枢·本藏篇》),即“目无全牛”者也!通俗地讲,即我们在学习中医及认识疾病的时候,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表面的形象上,而要用“神”去体悟,掌握中医特有的思维方法,把握机体内在的结构及疾病的病机;当神思、神识的陶冶达到一定意境时,阴阳的变换,营卫的运行,五脏的形态都是视而可见的。这里所说的“视”,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心去看,用头脑去思索。 “你就是神!” 在天津随师出诊时,陈师诊病多有神效,病人常以“神医”呼之。神妙之处,常百思不解,遂问师:“您为何‘神’?吾辈怎能成‘神’?”陈师道:“你把中医当作神,你就(是)‘神’!”。吾愕然,渐而恍然若有所悟!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岂非异曲同工之妙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