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医生都是翻译家 |
|
□王 飞 医生都是翻译家。之所以这么说,得从我们自身的职业情形出发。 每一位医生都是经过艰苦不懈的学习积累才成长起来的,具体包括在医学院校和工作中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习的其实是怎么识别身体语言,并把身体语言翻译成病症并予以治疗。从这一点来看,把医生比喻为翻译家毫不为过。 人体是个非常复杂的机构,比如心脏是全身的动力系统,肝脏类似化工厂,其他诸如肺、肾等器官也各有各的功用,任何一个脏器患病都会出现与其功能相关的症状,如心脏吃不饱的时候(心肌缺血)会出现胸闷、胸痛,干不动的时候(心衰)会出现活动后的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病人一般不清楚这些症状,经常简单地把心衰的症状归类到肺病上面,稍有常识的也不能够完全搞明白其中的道理,但如果这个道理我们作为医生也搞不明白的话,就出麻烦了。 翻译家也分三六九等,好的医生能通过一种身体语言想到很多种病症,并能把很多种病症汇总、分析,最终争取用一元论解释,这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鉴别诊断最见医生功力的原因。一般的医生只能以一种语言对一种病症,结果诊断出来很多看似不相关的疾病。最次的医生则很可能一叶障目,造成误诊和漏诊。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医生水平最高,就是能治未病的医生,他们可以从很少的身体语言发现病症的蛛丝马迹,并能在未出现临床症状前给予预防和诊治。这类医生最伟大,这类身体语言翻译家也最优秀。 要做好的翻译家,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善于应用逆向思维思考问题的脑袋和长期经验的积累是做不到的。尤其是在基层医院,没有精密和高端的设备,在临床诊断过程中,许多情况是需要用脑子去思考的,在这个思考的过程中推理和逆向思维格外重要。但不管你的推断多么缜密,最基本的仍是掌握证据才能诊断,这是循证医学的基本思路和基础。而在现代医学中,心血管内科循证医学表现出色,众多的临床试验、众多的指南和专家共识正在改变或巩固着我们以往的知识和思维,如果不经常学习就会落后。 |
|
|